电监会曾经建议,国家将中央投资规模提升至300亿元,剩余的153亿元缺口由无电地区政府、电网企业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解决;此外,国家还应抓紧研究设立电力普遍服务基金。随着机构合并,电监会的政策建议能否作为备选政策就不得而知了。
关注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只是全国用电薄弱问题的重要一环,对此话题予以适当延展,就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在此问题上可有更大溢出效应。所以,记者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启动“送电下乡”政策,这是彻底解决农网建设薄弱问题的系统方案。
虽然,此前有过“送电下乡”呼声,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政策呼吁多少有些权宜之计。在目前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重提“送电下乡”决不是应景之需。要让农民用电和城市居民一样同网同价,即要把农村电价降下来。而要降低电价,就必须完成农电改造。记者以为,“送电下乡”若适时启动,则可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将公共政策效果扩大。
首先,对于广大农民群体来说,“送电下乡”无疑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方便自如地享受电气时代的文明成果,乃至互联网时代的文明成果,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在本质上促进城镇化发展。
其次,缩小城乡在用电方面的差距,“送电下乡”的作用不可小觑。众所周知,现在农村居民用电普遍比城市居民用电价格高,虽然各地的差异不一(当然农网薄弱导致线损较大致使农电价格较高的原因确实存在),但同网不同价是普遍现象。这种在用电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对农民的不公,所以尽早实行“送电下乡”有助于填补城乡二元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
然而,“家电下乡”并不只是降低农村用电价格这么简单,它既需要对农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政策、资金真正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
简单归结,一揽子解决农村用电薄弱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拉动内需、助推城镇化发展的施政大计,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理应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