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比亚迪戴姆勒合资品牌腾势(DENZA)旗下首款电动车的量产版车型被国内媒体曝光了出来,根据最新的报道,这款车的量产车型很有可能将在今年4月份开幕的上海车展上正式发布。比亚迪与戴姆勒合作的目的,也更多的是希望借此更快更准地掌握汽车制造标准,以期大幅提升自己的造车工艺。同时,比亚迪自己的电动车技术仍然在不断研发改进,比如双向逆变式充放电技术就是其最新研发成果。
吉利也不甘示弱,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与康迪车业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同意成立合资公司,在内地从事投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电动汽车业务。根据框架协议条款,上海华普国润及康迪车业各自分别拥有合资公司50%权益。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将为人民币10亿元,将由订约双方各自按50%出资。
企业的热情源自政府的明确导向,以及逐渐被撬动的市场。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认为新能源车已经迎来高速发展期。2012年是2011年的两倍,2011年是2010年的两倍,而且纯电动、混合动力、插电式都在增长。数据说明,企业、社会、消费者是重视支持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
豪赌电动车“中国攻略”
有趣的是,中国人对于电动车的热情与世界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上个月末,美国能源部发布消息称,奥巴马总统在2011年提出到2015年电动车累计销量超百万辆,一直受到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和车企高管的质疑,政府将对该目标进行调整,制定出专家看来更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在未来9年内推广新能源车,同时降低其成本。原因是美国当前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居低,多家专门从事电动车业务的制造商遭遇困境。
以日产大力宣传的全电动小汽车聆风(Leaf)为例。尽管实施了积极的营销活动,聆风2012年仅吸引了9819名客户,还不到年销售目标的一半。在《纽约时报》的试驾活动中,备受瞩目的特斯拉(Tesla)ModelS豪华电动轿车因为电力耗尽而被拖到附近的车站。再加上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这让消费者对电动车抱有忧虑。
尽管电动汽车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私人购买者对电动汽车还是没有十足的信心。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加速寻求电动汽车技术的原因呢?吉利、比亚迪和万向等公司主要押注的是,中国政府将兑现在2020年之前中国道路上电动汽车达到500万辆的承诺。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来说,汽油发动机在行驶里程和价位方面更有优势,因而也比电动发动机更加普遍。市场拥有最终话语权。但中国不同,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够采取更多手段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提供高额补贴,在重要城市迅速设立充电站,以及最有效的方法──制定指导购车规定。而且,中国正在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