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正逢其时
记者:您对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有怎样的期待?
张国宝:以前,为了国家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类对外投资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占有很大的份额,特别是油气领域出去较早,投入较大,客观上增加了世界能源资源勘探力度和能源产量,对世界能源事业作出了贡献。
今后,对外投资合作将向更广的领域和更深度的合作发展,希望参与到国际能源合作中的中国能源企业,不仅是找能源、找资源,还要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融入到全球能源供应链和商业网络。
以电力行业为例,中国电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国家水平,某些技术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电网后发优势明显,电网新,档次高,电网技术和电力设备可以在国际电力市场中有所作为,在某些电力需求稳定上升的地区,如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输出中国电力技术和电力设备,进入国际电力市场,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国近年发展起来的电力技术也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中国近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这些新能源企业目前走出去积极性很高,而国际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渐成潮流,中国风电、太阳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正逢其时,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成本下降、推动能源结构转变。除此之外,比较前沿的产品如智能电网、特高压等技术走出去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国企业应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
记者: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发生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中,企业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张国宝: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地方很多。总体上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在初级阶段。
最基本的,我们对国际合作的法律知识和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还不够了解。目前,既懂专业又能流畅说外语,还熟悉对外投资和外贸的人才太少了,获取信息的渠道还不宽。
但在各类风险中,政治是最大的风险。
2012年7月,中海油对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发起收购,北美能源形势发生变化,中海油给出的价格对尼克森有利,加拿大总理哈珀表示支持,油气界的许多人也对这项收购表示乐观。但当我们真正往前走的时候,一些政客跳出来了,政客们并不是单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是为了选票,为了迎合一些选民对中国的无知和偏见。虽然这个项目已经尘埃落定,但整个过程的一波三折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阻力。
西方国家走过的历史表明,他们是靠全球性的市场解决本国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和市场,中国也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开展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
所以,尽管在走出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中国都应该具备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把握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