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大连融科储能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电企业及电力公司产、学、研、用(户)紧密合作,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研发及电池系统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并举,全面掌握了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池控制管理及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液流电池的成本。同时,积极与用户合作,实施10多项包括十千瓦级、
百千瓦级,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5兆瓦/10兆瓦的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
记者:随着传统电网削峰填谷需求的日益增加,新能源并网比重的日益提高,电网级储能的需求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张华民:储能是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能力和、发展分布式发电和微网以及发展电动汽车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也给储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从可再生能源接入市场分析:按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2020年风能装机容量将达2.5亿千瓦,按10%的规模配套储能,预计所需储能市场容量达2500万千瓦。从电力调峰市场分析:按常规电力系统,最佳电力调峰的比例达到总发电能力的5%~10%计算,预计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亿千瓦,则储能市场容量将达8000~16000万千瓦。因此,按上述推算,规模储能就有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果动力电池性能、价格和安全性满足了电动汽车的需要,其市场规模就更大了。
记者:储能规模化发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有哪些瓶颈制约着储能规模化发展?
张华民:储能产业的广阔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的储能犹如负重的骆驼,要实现产业化仍然任重道远,面临着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技术提升是降低储能成本、提高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推动储能技术进入市场的最重要条件。在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集成、工程化技术方面有待提升。
在市场方面:储能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产业,市场认知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带来了一定市场开拓风险。储能带给用户的是综合效益,很多往往难以去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用户认同并使用储能。另外,储能相关标准不健全,一些新的储能技术甚至是标准空白。企业和用户都无标准可循,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势必将造成市场的混乱,不利于储能行业规范发展。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因此,加快储能的标准化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政策方面:目前尚未出台具体对大规模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情况下,练好“内功”、“坚持下去”应是储能企业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所谓练好“内功”就是要持续加强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和经济双重需求。另外,加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做好规模生产的准备。此外,做好储能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化及应用等方面人才培养和储备,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所谓“坚持下去”就是在目前市场还未完全形成、企业资金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都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克服目前的困难,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