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系统
最具发展前景的是用电系统
用电系统是联络电网和终端客户得直接桥梁,因此,用电系统的发展在技术上受计算机和以太网技术的影响最为直接。
单纯就电力市场而言,其付费模式必然首当其中,最早会采用“云计算”的商用模式,这种即用即付费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而对于用电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电力负荷实时调整电价,从而提供更加合理的计费标准,这在国外将会获得快速的应用,而在国内,由于普通民众的使用习惯不同,也许会遭遇一些阻力。
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对电网的冲击也许会推动用电系统向更加实时,更加柔性的方向发展,建立用电系统的“云”模式也将是不可阻挠的。
而智能小区或者微电网的研究,将会提供十分宝贵的试验数据。任何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比如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虽然从整体上看,系统的总体性能变化缓慢,遗传占了主体,变异只是小概率事件,然而从部分看,每个部分都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整体的变异是由部分的变化细节所决定的,云理论恰恰提供了对部分的细微变化的准确描述。如果采用过去的理论模型,关注部分的细节,而不能实时的研究变化,那么这种小型系统将很难获得动态的平衡,我不知道这种研究会不会走进死胡同里去。新的体系,必将是建立在“云”模式基础之上的。
发电系统
发电系统的改造在国内和国外呈现冰火两重天,国外似乎已经克服了难以掌控的风电负荷对于电网的冲击,根据相关文献,德国的风电在陆地上已经建无可建,政府不得不去海上寻找可以建风电站的地方,至于丹麦,50%以上的负荷是由风电提供的。
虽然有科学家提出相关的质疑,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如今的气候异常与风电或者太阳能发电有关。大气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决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研机构可以完整研究的,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外的学者更加关注的概念是“智能地球”而不是“智能电网”。
我并不能证明国外的电力系统采用了“云”模式来解决变化迅速的负荷问题,但是,“云”模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吧。
变电系统
发展最艰难的将是变电领域。
最近二十年内,国内的变电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二十年内国家究竟在变电领域投入了多少资金用于自动化的改造,这项数据恐怕很难准确的考究,但是从国内诞生的一批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就可以判断国家投入的价值。也许在一次设备的制造能力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自动化设备领域,中国的生产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然而,如火如荼的自动化改造,在最近的几年内遭遇到了两难的抉择。全面的自动化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保护和测控装置,这是为了适应中国式的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模式,这种设备具有优良的人机界面,灵活的设置能力,这些特色都是国外设备所不具有的或者不擅长的。
然而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设备生产标准混乱,设备鱼龙混杂,种类繁多,相互之间的兼容性差,通讯方式通讯规约纷繁复杂,维护和升级成本昂贵。IEC61850系列标准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在为将电力系统中的设备虚拟化,并且根据功能再构造铺平道路。但是这项标准所鼓吹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标准”竟然很快的被中国的学者所青睐。这实在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情。难道,它所带来的变革不是彻底的改头换面吗?难道它仅仅是一种对通讯协议的升级和统一?
毫无疑问,要推倒现在这些目前看来还没有落后的自动化设备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但是如果保留这样的设备,那么它弱小的运算能力显然也是与目前变电站网络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不相配的。对于目前已经运行的变电站来说,在目前看来,最好的方案似乎只有先进行网络和模式的改造,等到若干年后再进行设备的升级。
“云”模式所需要的运行数据,只能在相对较小的系统中获取,比如,建设“智能变电站”。而要达成这一点,同样也非易事,这需要中国的设备生产商眼睛不能仅仅盯着碗里的蛋糕,而要看的长远一点,研究更灵活,运算能力更强大的智能设备。
结语
变革已经来临,它已经深刻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身在“云”中。“智能电网”,可在“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