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与“云计算”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正被广泛使用,“IBM”公司目前与各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作。在电网领域,网络的结构状态和稳定性也许能够对于“云”理论的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然而要实现这种合作,在现实中却遇到了一些阻碍。
技术阻碍
“电”系统与自然系统比较大的差别就在于其状态的改变及其迅速,电流的传播速度在理论上接近于光速,电分布的不同粒度,对于系统的参数产生的影响同样实时性也非常强,常规的负荷预测和稳定理论都是在一个割裂的时间段内对于状态的变化规律作出不准确的提前预判,而根本无法达到,实时的要求。“云计算”如果要想完善的应用于其中,又必须依赖于对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状态进行准确采样,PMU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对于系统参数变化的跟踪还需要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阻碍
“云计算”目前在商业社会中的应用是打着“开放性”和“商业化”的旗号,这与电网的本身特点格格不入。电网的稳定与安全必然牵涉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总是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
而目前我国在“云计算”的应用科学方面并不掌握关键技术,如果要应用“云计算”,就意味着要牵涉到政治敏感性。这种顾虑使得我国智能电网的概念中基本对于“云计算”避而不谈。然而事实上,要谈“智能”,如何可以绕过“云理论”呢?那除非真的要等待那位“天才”的出现,来解决理论上的大飞越。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天才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可靠的理论不是建立在严谨的试验数据之上的。
真理,必须基于显而可见的事实,而不是高深晦涩的空谈。
“云计算”在“智能电网”的应用
撇开智能电网与云计算之间的固有隔阂不谈,云计算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必然是以“私有云”或者“专有云”的形式出现,可能会被称之为“电力云”。
调度系统
从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角度来观察,最具备研究条件的的是调度系统中的云应用。电力调度系统多年来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拓扑结构,成熟的计算模型,云理论的出现是对运算模式的升级和更新,虽然没有提出“电力云”的说法,但是在诸多智能电网的调研和实际操作中,“云”模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
过去的拓扑结构和计算模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PMU的使用导致了数据的大量上送,高速的刷新率,使得系统的整体更加丰满,更加生动,人们自然而然的从关注“数据”到变为关注“图景”。如果运算和处理的能力足够,那么,获取一个动态的图景决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新技术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前的中央集中式的单一计算过度依赖于中央处理的能力,而网络上的次级节点占用了过多的闲置资源,而不能实时的利用,计算必须被分布到网络中去,而这种分散决不仅仅是挪个地方,这需要的是计算策略的重建和再分配。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很多地区正在尝试把调度原有的功能下放到厂站端,这并不是简单的把调度端的功能放到厂站去实现,而是改造厂站端过去单一的决策模式,变成将调度侧的需求作为策略的一个维度,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而将需要与调度之间交互的信息改为策略实施的反馈。这样的改变更接近于厂站端的实际情况,也更加准确和合理。对于调度端来说,负荷的减轻,以及策略的重建使得原有的综合型大模块可以轻易的分解成为各项针对的模块,甚至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运行,通过网络交互,新的系统如同乐高的积木世界,可以轻易的根据用户的需求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