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的思考
城市本身的完善与发展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完善城市管理服务出发,为城市发展服务。
为此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总体框架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当代发展理念下更必须把民生服务作为重点内容。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运行、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四部分,其逻辑关系就像一棵树,智慧的基础设施是树根,智慧的服务是树枝,智慧的运行是树干,智慧的产业是树叶。
智慧基础设施是通过建设高速宽带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管网等城市基础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行是通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视频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和智能安保应急,提高政府精准管理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智慧服务是通过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应用,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有效提高市民的满意度,真正将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智慧产业是通过打造以云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程,消除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的数字鸿沟,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运行感知化、城市管理网格化、社会服务精细化和高端产业融合化等路径逐步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二)智慧城市建设更关注民生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要切实以民生为导向,把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十年,我国比较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政府整体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也有极大改进,但也有些地方把电子政务简单地等同于“买电脑、铺网线、上系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冒进型”、“孤岛型”、“克隆型”电子政务等现象,造成了资金浪费严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而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必须把重点转移到民生应用上来,建设智能交通系统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建设远程医疗有效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推广远程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均等化,推动社会运行更加智能。
智慧城市建设惟有以人为本,从百姓的生活需求出发,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老百姓体会到信息技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才能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拥护。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突出自身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独特个性和侧重点,能够支持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
在国外,美国注重用信息技术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英国主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来健全民主与法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日本主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帮助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节拍。
新加坡力图通过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建设为国际上四通八达的 “连城”。在国内,沈阳重点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杭州建设绿色宜居之城,重庆建人文健康之城,天津建国际信息化港口,北京建世界城市,宁波强化“智慧港口”的建设,重点推进港口物流产业链和智慧贸易产业链的发展,上海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从本地的现状出发,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出发,建设具有特色鲜明,先进适应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