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曾经一片大好的光伏产业,至今阴影未去。同样以政府助推下的各省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不时被外界警告,或步光伏产业后尘。
而对于投入巨大、电池技术亟需突破、市场需要同步培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究竟要不要政府这只推手?
河南省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晓明坦言:“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问题。”新能源汽车前期投入很大,他举例子说,“如果政府能扶持一部分充电站(桩)建设、经营,就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健康微循环。”
记者:河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底气来自哪里?目前,发展状况如何?
刘晓明:河南省部分地市拥有产业优势,比如新乡的电池产业,郑州的宇通、日产、少林等传统汽车厂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此外,河南省高速公路里程总数占全国第一。全省二、三线城市数量多,这样丰富适宜的道路资源,更易成为引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兴奋点。
新能源汽车前期有个市场推广过程,地处平坦的平原地区,河南的市场推广会较为集中。放到路况不同的中西部山区,新能源汽车推广会为客观条件所限。而道路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也是人集中的地方,污染随之产生。这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动力。
目前,河南4家有资质的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和销售。
记者: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刘晓明: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很多,首要还是电池技术的乏力。
现在电池充电,依靠换电和充电。但未来会怎样,还无法确定。最突出的技术瓶颈是,电池的蓄电量和实际利用有差距。
将来是否仍大面积使用锂电池,是否用铅电池代替,电池用哪种材料,都不好说。或许,有一种代替电池材料的完全未知的新产品诞生。
但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发展,电池性能一直在进步。
现在交通工具过分依赖石油,燃料单一。汽车不同于空调等固定电器的移动性需求,电池技术一旦破解,电动汽车行业会像前几年的电动自行车一样,迅猛发展。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新能源汽车规划热”?
刘晓明: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与国家层面并不完全一致。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所走过的路程,在每个省每个市甚至每个县,几乎看不到差异性。看到邻省或者邻市上项目了,就跟着一轰而上,其实是不理性的。
每个地区要考虑到基础在哪,优势在哪,能做出特色才行。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一轰而上,造成了当前没有资质的企业,比有资质的数量多。它首先是资源的浪费;其次是技术的不安全,直接危害社会。最后,造成力量分散。汽车厂家15万辆是个批量起点,这也是个赢亏平衡点。如果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方向走,没有生产资质的但在其他领域有优势的企业,会考虑是否跟宇通、一汽等知名传统车企合作,尽量避免各地出现小而全的新能源汽车局部热情。
记者:针对河南,你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怎样定位?
刘晓明:汽车是社会化产物。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示范运营很重要。前期,不能光投资没收益,企业不仅做试验,还要力求卖出去一部分,变成收益再反哺投入。
国家支持传统汽车产业来开发同车型的新能源汽车,不要在车身上重新搞一套,无谓投入。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汽车,基本架构和传统汽车相同。
比如宇通,重点放在开发新能源客车上。相关企业可以分工协作,各自利用电机、电池、车身等方面的优势,发挥综合效益,优势互补。
河南有很多产业集聚区,可设置动力电池园区。众多企业联合攻关,去掉恶性竞争。在一个区域内,电池企业达到一定量时,为之服务的能力也将被提高。服务发展了,电池企业成本降下来,产业链也随之拉长。
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把自身这一环,做得最结实,做到独一无二,竞争力便有了。
记者:发展新能源汽车,除了破除技术瓶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同时进行?
刘晓明:避免中国传统汽车众多而龙头企业的缺乏,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摒弃急功近利,避开“短平快”的开发模式。
而市场培育需要同步进行。新能源汽车需要一个环境去考验。企业光研究不挣钱,积极性就会减弱。
不能排斥与外省合作。只要技术指标好,都可以合作,使我们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更加完美,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