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7月底,印度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印度近半区域供电中断,6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无法正常开展,经济运行受到重大影响。虽然停电两天后该国电力部门宣布恢复正常供电,但这一迄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件事情虽是突如其来,可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而言比较落后。从港口、码头、桥梁、机场到高速公路,包括与电力生产和供应配套的电网、电力设备与技术,投入都远远不够。也因此,印度电力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全球14亿无电人口,3亿在印度,2011年,印度人均用电量仅为820千瓦时,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不过,这件事情又的确值得反思。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确保其安全供应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美国加州曾经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件,近年来加拿大、俄罗斯、巴西等国又相继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在此情况下,印度的电力供应还发生这样严重的电力事故,除了基础设施跟不上,有关方面对电力安全保障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想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当初,人们在分析美、加等国大停电的时候,就认为停电事件可能由于设备故障、技术水平低、责任心差等原因引起,但是,如果演变成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大面积停电事故,而且无法成功进行应急反应,那就只能从管理体制与电力供应各环节之间难以协调统一上找原因了。印度也没能成为例外。有分析认为,在1992年印度电力改革之后被私有化的各邦输电网、配电网不服从国家统一调度,是印度电力系统崩溃并迟迟难以修复的根本原因。
相对印度,我国电力工业步伐要超前很多,不管电力生产、供应能力提升还是输配网建设,都取得了不斐的成就。纵使如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还是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认真从印度大停电事故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电力安全保障与供应能力。
例如,由于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因此要在保证安全、清洁、高效供电的前提下,提前谋划电力设施建设,提前规划电力应急体系,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以减少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形,并进而减少电力事故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既然电力关系到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发展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从全局看,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应反复权衡后再推出。总的原则是统一管理优先,产业环节不宜被切割太多,各环节引入竞争要适度。否则,可能会托高协调成本。各利益相关方越多,交易成本越高,这已经是经济学界达成的共识。对于自然垄断色彩较为浓厚的输电环节,建议把重点转移至如何通过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公益性企业的积极性上来,而非简单地拆分业务或者拆解规模。(季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