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有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25%,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那么,高新区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带来的机遇?为此,记者采访了保定国家高新区(简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金博,希望在与他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记者:不能采取“捡到篮子的都是菜”的招商思路,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
孙金博:围绕“打造中国电谷,建设低碳新城”的发展定位,高新区率先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按自身发展需求“选资”。根据确立的“提供低碳产品,致力低碳发展”原则,坚决将“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拒之门外。二是按科技含量“选资”。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实现市委提出的“高点抢位,高层竞争,高端制胜”。三是按行业位次“选资”。重点引进所在行业的龙头或者前三甲的企业。近两年,高新区已婉拒了20余家企业,真正做到了“找准定位,按需选资”。
记者:高新区将打造具有哪些特色的产业集聚基地?在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引导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孙金博:高新区在不断完善现有产业链条、扩大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新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打造高尖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非资源型产业。
高新区确立了建设“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这一目标,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新区将继续高举“中国电谷,低碳新城”大旗,以新能源产业和智能电网产业作为发展主业,继续大力发展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等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明确特色立区,项目强区,科技兴区,城建亮区的发展举措;三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层次,抢占市场最高点;四是实行“三个百家”工程,主要内容是“百家外企对接”,“百家央企对接”,“百 家院校对接”,落实“对接京津冀”工程;五是加快园区建设,实现 “四个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电谷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北部新城带动力全面提升、拉动全市经济的牵引力全面提升)。
记者:高新区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带来的机遇?
孙金博:《高端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完善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0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使产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显降低。
今年年初,高新区获批了“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正式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保定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发展“中国电谷”,坚持在原有风电、光电等全国领先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节电、储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设备保障。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与技术中心、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先导区和“绿色宜居”的科技新城。
记者: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目前受困于整体环境下挫、行业利润偏低、国产技术瓶颈制约等影响,融资难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高新区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企业“过冬”?
孙金博:欧洲金融危机给我国严重依赖出口的企业带来了重创,加之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开始走下坡路。在这种情况下,高新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如下措施帮企业走出困境。一是鼓励企业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占领高端市场的道路,提升产品的竞争层次。风电行业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研发大功率风机,研发沿海地带风机,占领高端市场。光电行业继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二是打造全新发展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高新区同几所高等院校合作,建设了大学科技园,集生产、公共实验室、金融、物流等于一体,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三是保定高新区将运营融资担保机构,将“电谷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作为支持区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载体,结合国家开发银行的批量贷款模式,稳妥运营首批担保项目,推动风险投资与小额贷款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