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和支撑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大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应用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程度。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几项原则:
可采集性:指标的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
可加性:指标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
认知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代表性:指标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
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四个维度,包括19 个二级指标、57 个三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指标在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今后还需要根据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具体的指标在评定不同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阶段时可能会有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目前智慧城市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迎来健康的智慧城市的发展,实现“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