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电价的引擎作用
上述情景固然美好,但在我国目前推行的阶梯电价政策下却无法实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现有条件下,蔡国雄倡导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并行的政策,即白天使用阶梯电价,提高用电尖峰时的电价;夜间使用分时电价,降低用电低谷时的电价,鼓励居民夜间用电。分时电价的引擎一旦开动,将带来多重收益。
“我们建这么多发电厂就是为了应对白天的用电尖峰,尖峰过去之后,很多发电厂都要降低发电功率,到晚上甚至全部停止发电,不是它没有能力发,而是发了没人用。如果采取分时电价的政策来鼓励大家夜间用电,那么国家就可以少建许多电厂,现有电厂的发电设备在白天和夜间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蔡国雄补充道,“夜间的电价可以变得很便宜,这样一来,老百姓心理也会平衡很多,他会觉得原来电价政策不仅有涨的部分,也有夜间降的那部分。”
蔡国雄给记者拿出一份我国各省市的阶梯电价方案资料,资料显示上海市已经出台了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并行的政策,在峰谷时段加价不同,夜间电价有明显下降。“过去两年,上海一直在搞分时电价的试点工作,现在上海一到晚上,洗衣机就开始洗衣服,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市场手段有力地帮助了电网公司削峰填谷。
分时电价对于智能电器的拉动作用也不容小觑,蔡国雄告诉记者:“很多洗衣机都可以设置定时功能,这样第二天一早衣服就洗好、甚至烘干了直接就可以穿;再比如空调,如果采取分时电价,就可以晚上做冰,白天将冰的冷气吹出来,节省白天用电;冰箱也可以做成储冷效果更好一些的结构,夜晚调低温度,白天调高温度。如果不推行分时电价,这些电器都很难卖出去。”
从分时电价到实时电价,这是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蔡国雄看来,这首先需要国家政策和相关标准的出台,而政策和标准也要不断地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修改;此外,对于发电集团、电网公司、民众等不同群体的利益再分配,也将成为一个矛盾的集中点。
推动四网融合
尽管我国现有的城市电网与真正智能的电网还相去甚远,但蔡国雄看到的是一个更远的将来。他认为,三网融合的设计中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将智能电网加进去。
“电力系统其实有一个很强大的通信网络,大部分高压输电线中的接地线设有光纤,光纤覆盖不到的地区,电网本身也可以通过载波传输信号,载波信号易受干扰而且不太稳定,但也能作为光纤网络的补充,传递一些基本信息。”蔡国雄介绍说,在智能电网的城市配电网中,也设有光纤。光纤会随着电网铺设到每户居民的家里,用电信息也通过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得以传输,这让电网与另外三网有了交集。这条光纤目前主要用于智能抄表等初级物联网应用,将很小的信息量传输给电网公司。随着城市智能电网的逐渐发展,一旦微电网和智能家居普及开来,光纤发挥的作用将不可替代。
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每家只需要一根光纤就够了,这根光纤可以为智能电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四网所共用。它的服务范围也不仅限于这四网。
蔡国雄介绍,“像暖气、水、煤气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根光纤传输出来。现在暖气按照每平米计价,未来可以通过按照传感器,感知一个房间的进水温度、进水量、出水温度,从而运算出这个房间所消耗的热量,根据热量收费。如果屋里没人,你可以选择关掉暖气,也就不产生费用。每层楼都会设有一个信息收集器,将本楼层的水、电、煤气、暖气等信息数据收集后进行本地运算,然后将结果上传到后台控制系统中。现在北京已经开始相关改造了。”
蔡国雄强调,加速城市智能电网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思维。“国外在发展智能电网时更重视低压电网,我们更关注高压电网;国外在发展规划上趋向于让家家户户都能发电,但我们要做就做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厂、风电站,这就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发展智能电网,推行分时电价,也要观念先行,一旦发展思路达成共识,技术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现有条件下,蔡国雄倡导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并行的政策,即白天使用阶梯电价,提高用电尖峰时的电价;夜间使用分时电价,降低用电低谷时的电价,鼓励居民夜间用电。分时电价的引擎一旦开动,将带来多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