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呼唤储能产业发展
目前,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和《风电场接入标准》已经下发到各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讨论稿)》,尚未形成定稿,今年有望发布。前者将明确对风电强制收购和消纳配额,后者将明确风电场对接入设备投资的标准。被一些风电企业认为将缓解风电的“窝电”难题。
强制对新能源收购和用电消纳提出的配额制,使得配额制限定逐步向下游延伸。这与《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相互配合,
消除目前困扰新能源接入的消纳能力瓶颈,并强制规定了对新能源发电收购的优先级,从而全面推动接入相关建设,使得新能源发、输、用各环节进入良性状态。
对此,业界已形成共识。对于风电消纳难的问题,认识也比较一致,归纳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风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时有时无,时大时小,难以预测,且风电具有反调峰特性,夜晚用电负荷处于低谷,风电出力却往往较大,大规模并网运行对于电能质量和电网安全具有一定威胁;二是近年来我国风电以超常规、跨越式的速度发展,许多地区电网建设难以跟上风电发展的步伐;三是风电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建成仅需一年左右,但电网工程建设即使获得批准,建设工期也相对很长。
因此,虽业界常有暗指电网企业不积极的评论,但客观地说,在风电发展大步迈进,不少项目并未获国家批准的情况下,要求电网短期内全额收购所有风电很难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储能技术:一方面,我国风电资源和用电负荷中心逆向分布,决定了我国一部分风电必须并网,通过远距离高压输送到负荷中心。储能系统可以将风电、光伏发电等间歇的可再生能源“拼接”起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一项研究表明,通过风电和光伏发电互补后,电力出力波动在12—30%之间,但如加上储能电池对出力波动的调节,出力波动将降至3%,几乎相当于常规火力发电的水平。
另一方面,储能技术发展有利于推进风电就地消纳,在当前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可考虑在大型风电基地附近布局供热、高耗能产业,同时加快建立风电场与这些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尚不发展,政策也几乎处于空白,应加大这一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