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昔日“特变电工”这家公司的前身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的一家小型民办企业,到2010年这家公司的三大产业圆满实现了产销200亿元企业集团建设的十一五战略目标。2011年,“特变电工”排名世界机械制造业500强429位、中国企业500强366位、中国机械100强11位、中国机械品牌100强37位。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知识产权百强企业”,2009年和2010年两次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度最高奖项--“董事会大奖”。公司的品牌价值达168亿元,跻身中国装备工业品牌前十名。目前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网逆变器科技水平可以与世界同类产品性能媲美。特变电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人——张新,在他的带领下一家资不抵债,陷入绝境的街道小企业,发展成为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2003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又成功兼并山东鲁能电缆厂和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变压器生产企业沈阳变压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变压器和电线电缆第一品牌。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危难中挑起街道小企业大梁
面对诸多荣誉,张新始终认为距离成功还很遥远。顶峰可以跨越,而人生和事业的顶峰是穷无止境的。危难中他挑起大梁1988年,昌吉市县属街道企业--特种变压器厂(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已到了破产的绝境:仅有54名职工的企业总资产不足16万元,欠债74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62%。主厂房倒塌,工厂断电停水,银行账户冻结,债主天天堵门,职工3个月未领到一分钱工资,技术人员纷纷调离。
时年26岁的张新是工厂的最后一位技术人员。就在他即将调离的前几天,一位他十分敬重的老师傅茫然地问张新:"你要走了,我们怎么办?"这句寄满重托、信任的朴素的话语和老师傅那双绝望、求助的眼睛,为这家企业、为这位老师傅本人和张新的命运带来了新的转机。很快,张新经过周密思考的一份"施政报告"、承包方案公之于众。作为租赁承包人,他以最塬始、最简单的方式开始了艰苦创业的新历程。捡砖头、盖房子,搭布篷、修机器,找关系、跑贷款,定制度、严管理叁个月后,工厂恢复生产。绝境中的小厂焕发出新的生机。效益大增,工资补发,设备更新。正当张新带领着53名职工扬起希望风帆的时候,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厂房。面对厄运,患难与共的53名员工集聚在张新身旁,面对在火灾中全体职工舍生忘死抢救出全部设备的动人场面,张新号啕痛哭。他发誓,不仅要使工厂"死而后生",还要大放光彩。
拼生死拾遗补缺踏征途
变压器市场是国内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新疆的变压器市场长期以来被两家实力雄厚的国营大厂所垄断。作为一家县属小厂,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张新经过调查了解到:由于特种变压器工艺复杂,不适合批量生产,这两家国营大厂均不涉足。拾遗补缺,扬长避短。张新为工厂的生存制定了新的战略。特种变压器厂的生存战略受到了市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60万元科技开发贷款迅速到位,设备迅速更新换代,产品检测室迅速建立。与此同时,张新广罗贤才,狠抓管理,完善生产工艺,突出各个生产、工艺环节以质量为中心,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坚持实行不接订单不生产,以"无库存化生产"来保证有限资金的迅速周转。张新亲自跑市场搞设计、抓制造,在经营体制上与市场对接一步到位。
1988年实现产值122万元,盈利17.8万元,这个县属街道小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并由此获得了根本性的转机。此后,张新一鼓作气争取到了新疆自治区"八五"重点技改项目,成功地兼并了市二轻系统的昌吉市农机修配厂,解决了技改建设用地,取得了发展空间,走出了资本扩张的第一步。张新也成了昌吉市企业体制改革的领潮人。抓发展创造"特变现象"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张新再次抓住了机遇。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作为全区机电行业首家股份制改造企业,组建了新疆特种变压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募集到1550万元资金。同时,争取到了220千伏级变压器的国家"八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此项目自治区要求3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