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并用效果更佳
国家除了鼓励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外,还积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1月10日,电监会主席吴新雄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将务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促使形成“成本监管为基础、市场买卖为主体、宏观调控为基准”的电力市场价格机制。国家发改委也于去年年底宣布试行阶梯电价。电价机制成为电力市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由于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胡兆光认为,阶梯电价是中国电价向市场化迈进的重要步骤,比完全执行单一制电价有很大进步。但他建议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协调使用:“如果在实施阶梯电价的同时配合使用分时电价,效果会更好。”他指出,目前居民的用电水平还很低,数量也少,要尽量考虑人们现实的用电情况来确定第一个阶梯定价的高低。而配合使用分时电价恰恰符合了电力系统生产的特点。例如,晚上大家都在休息,没有用电,而风电这时候正好来了,怎样更多地消纳?可以通过分时电价这个价格杠杆来引导用户自觉地在低谷时段用电,也就是当风电到来的时候及时消纳,这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就会大大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分时电价可能更有益于老百姓。
电力改革不可脱离需求侧管理
在胡兆光看来,阶梯电价和分时电价并非两种水火不容的电价制度,两者配合使用对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度非常重要。而谈到需求侧管理,胡兆光无疑驾轻就熟。他曾著有《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与需求侧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其参与的《电力重组中的需求侧管理研究》项目还曾获2005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在需求侧管理方面,胡兆光认为我国可以从国外寻求一些借鉴。
电力需求侧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电力公司当时虽处于垄断地位,但仍重视比较节约能源和新建电厂哪一种手段效果更好,更划算,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应运而生。90年代的电力市场改革打破垄断格局以后,需求侧管理反而走了一段弯路。有的电力公司放弃了需求侧管理的做法,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就是一个典型。由于改革比较激进,加州的电力市场呈现为批发与零售市场分离的局面,只注重供应侧参与,而忽视了需求侧参与,也为2000年电力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危机发生后,加州重新启用需求侧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成功渡过了难关。
胡兆光指出,加州电力危机令人警醒:在电力改革的同时必须重视需求侧管理工作,两者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对我国需求侧管理来说也是一个教训。胡兆光认为,需求侧管理是电力规划、综合资源规划的包含内容,要实现电力供应侧与需求侧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必须进行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入手,用经济的手段来评估节约能源和新建电厂的效益和成本,衡量哪种方法更合算。这就是综合资源战略规划。”他进一步解释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的国家来说,一定要采用节约的方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多种手段来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开展。如采用阶梯电价、峰谷分时电价等鼓励人们节约用电,这样可以尽量少建电厂,多建一些可再生能源的电厂。由于可再生能源电厂往往在晚上发电,所以要让晚上的电价尽量便宜以提高人们晚间用电的积极性,也能让风电得到充分地消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