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我认为,智能住宅就是以智能方式实现居住舒适度的住宅。”说这番话的,是担任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所长的野城智也教授。他发挥一直致力于能源使用量可视化的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安装经验,与日本骊住公司联手开发出了实验住宅“Comma House”。野城谈了智能住宅普及的条件。
——智能住宅的开发竞争已开始加速。
野城:我认为,智能住宅就是以“智能”方式实现居住舒适度的住宅。并不仅仅是能源使用的优化。能够使有七情六欲的人感到舒适的住宅才是“聪明的住宅”。
住宅的舒适性形形色色。有的舒适性可以用客观的物理量进行定义。环境工程学在包括温度、湿度及辐射热在内的评估指标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
另外,我觉得在自主控制方面也有某种舒适性指标。虽然同样是风,但有的人会觉得打开窗户后的微风比人造机器里吹出的风更舒适。能够通过被动方法与人工方法的完美组合、再结合人的价值观以及感觉来对环境进行调整,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是人类无需任何操作、而由程序代为控制比较舒适呢,还是人在热的时候自己开窗或者打开空调开关比较舒适呢?我觉得,两种情况下都会感到舒适。在自己主动开窗、或者调整百页窗的同时,机器也配合这些举动、以看不见的方式进行环境调整,这才是理想的智能住宅。
现在的开发竞争强调对能源使用的优化。太阳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量采用不可避免。智能住宅的设计思路是,希望将在电力需求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住宅变成电力稳定供给的调整阀。
虽然可实现这一目标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等关键技术已相当出色,但是将不同厂商的产品以及功能各异的设备整合成一体的系统尚未出现。开放性系统的构筑不可或缺。
“可视化”使建筑物的性能一目了然
——住宅的设计将会改变吗?
野城:虽说是让住宅变得智能,但设计方法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最基本的改变是,在建筑物中尽量采用自然原理来进行环境调整。这样做仍差强人意时,再进行人工调整。不过,设计条件会千差万别。不仅是机器,就连作为建筑物一部分的开口部位的开关等也将实现自动控制。而且,建筑物将与设备机器实现联动。
最重要的一点是,住宅完工并不是工程师职责的结束。能够发挥所设计的能源性能的建筑物非常少见。通过“可视化”,交房后住宅的“实际性能”将变得一目了然。住宅里热到什么程度,凉快到什么程度?使用了多少能源?居住者的意识可能会慢慢发生变化。
——普及的条件是什么?
野城:如果能实现量产,那么应该能以和现在同等的价格水平供货。智能住宅要想获得支持,能否将其价值转化成居住者的享受,将是问题的关键。
智能住宅不会在关键技术的展厅里得到普及。我不认为现有的实验住宅会成为万能方案。在现实中,将从预算、选址及规模等条件出发来选择技术。建造以及购买住宅的人将怎样从多种多样的选择方案中确定最终组合呢?如果缺少了双方共同学习的过程,那么智能住宅只会是一种仅仅附带了高级设备的“玩物”式住宅。
与舒适性相应的经济价值将增大
野城:智能住宅的真正价值,在于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居住舒适度。哪怕一开始的居住舒适度较差,但随着居住者不断进行学习,控制系统也不断进行学习,就能实现最佳的控制方法。智能住宅具有这种机制。居住者可从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中找到“答案”。这不是产品的定制,而是居住舒适度的定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是我们期望建筑专家履行的职责。
例如,专家可以提供对现有住宅的使用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舒适居住建议的服务。不是在交了钥匙后发生问题时提供服务,而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这种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
无论建筑专家将这些当作分外之事、还是当作分内之事,都是他们的自由。但是,在今后新建住宅市场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建筑物的使用方式以及与舒适性相应的经济价值将相对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在这中间创造很大附加值的企业今后肯定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