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互动不能再造人类能源生产方式
关于互动电网,该文说:“互动电网学说的本质就是以信息革命的造发性标准和技术手段大规模推动工业革命最重要财产——电网体系得革新和升级,建立消费者和电网管理者之间的互动”[1]。它明确表述了该文作者认为互动的双方的主体是电力的“消费者”和“电网管理者”。前者通常称为用户,后者可理解为“电网”或“供电企业”。那么,这种双方的互动早已存在,交互的形式主要有二类,一是电力交互。供电企业向用户供电,用户支付相应的费用。用户需求的各种变化,供电企业应当满足,其中主要是电力的质和量。这种互动现在的电网已基本上达到了。第二类是信息交互。供电企业要把电力的有关信息,如电价、用电量、付费情况、停电信息等及时告诉用户,用户可查询所需要的备种信息。前一种交互主要由供电企业通过其充足的电源、合理的电网、供电设备和良好的管理来保证。第二类交互目前主要是电话方式。当前正在广泛使用的95598电话,其功能有停电告知、故障报修、电气电量查询、投诉、停电信息、充值服务和其他人工服务。随着终端设备功能的增加,将来可能通过电力线这一媒介实现信息传递,用户和供电企业的互功,在内容和方式上都会有变化和增加。当微电网已达到实用化程度时,第一类的交互就成为双向互动,微电网不仅作为大电网供电不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时的备用(如美加大停电时),在平时也可以作为大电网电力的补充供应者。
当我们这样来理解用户和供电企业的互动,那么这种互动怎么可能如该文所说“提高能源效率,再造人类能源生产方式”[1]。但文章并没有说明由于互动再造了什么样的能源生产方式。目前电能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以及少量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生产方式与互动二字毫无关系,它们早已存在至少几十年了。至于能源利用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发电机组参数的提高(如超临界参数、超超临界参数)和热电联产、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高。在电网,则是各种低损耗设备的大量采用和运行管理方式的优化使网损减少。互动可能节约用电,而不是用电效率的提高。将来能源生产方式的希望是受控热核反应,但这也不是由于互动而实现。我国现在能源效率的低下,每万元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这主要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用电设备效率较低,这也不是用户和供电企业互动就可以解决的。
该文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互动电网的本质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动经济”[1]。可是,文章并没有说明是什么能源替代了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化石能、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等。文章也没有说明互动电网的实体究竟是什么,怎样互动,互动经济又是谁与谁的经济的互动,难道买卖双方的经济活动就是互动经济?
2“广域智能网格”提法不妥
在该文“互动电网的本质和功效”一节中说超级智能电网“它是将广域电力输送网络同智能电网结合起来的广域智能网格”[1]。它把智能电网和电力输送网络说成是二个网络。众所周知,电力输送网是由1000kV、750kV……直至10kV、0.4kV所有电压等级的电网构成的电网,那么文章所说的智能电网又是哪一个电压等级的网络?它的组成是什么?它的功能又是什么?这二个网络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是电的、还是磁的结合?
尤其是“智能电网”,顾名思义,这个电网要有智能,那么它有可能有智能吗?什么是智能,至少应是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创造能力。一个物理系统能够有智能吗?例如计算机,它的构成由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其性能提高了千、万、亿倍,但终究它是一台计算机器,不可能具有智能,因此一个电网怎么就具有了智能?
3洲际互动电网不必要,也不实用
该文章提出了国家投入2000亿美元(约1万3千亿人民币)与周边国家乃至与隔海的日本建立互动电网,不知道这是由我国向它们输出电力,还是由它们向我国输入电力。如果是输出,我国要把CO2和NOX化合物留在国内而输出清洁的电力,这是正确的决策吗?如果是清洁能源发电,无论从容量和政策上,输出电力也是不正确的。如果输入电力,哪个国家(除了俄罗斯)有这种能力,再说要化这么大的投资,还不如把这笔钱用在国内的资源开发和电网网络的建设上。
至于该文说中国要建立洲际互动电网,包括大洋洲、非洲在内[1]。这恐怕又是畅想,中国与大洋洲、非洲如此遥远,用什么电压等级的电网联网?怎样输送电力?至少近几十年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