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国家电网入网标准空缺 15%新能源难被“笑纳”(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6/20 10:17:20  我要投稿  

“这显然是过渡时期的举措”,在回答本刊记者有关配额是否指向计划性市场行为时,王仲颖表示,出台配额制的背景不是政府计划,而是市场不健全的前提下必要的经济调控。他同时表示,《可再生能源法》没有完全落实,现有技术生产出来就走样变形,如何保障现有技术的应用,还要在检测认证规则上健全。

对此,蒋莉萍直言不讳,认为政府在新能源入网中将起主导作用。

她说,从促进新能源发展的要点出发,要完善法律法规。关于保障性全额收购问题,从概念和具体操作层面如何进行界定,还需要广泛、深入讨论;关于电价,这里面包括定价机制、分摊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并出台并网标准和管理规范。

《瞭望》文章:关注能源的系统性改变

一场历史性用电困局正在考验中国2011年的夏季,同时待考量的是中国能源的下一步迈向何方。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撰文称,中国的能源生产太过依赖煤炭发电这个“篮子”,目前,中国煤电占电能生产的比重超过八成,而美国、日本等国为45%和50%左右。尽管中国国网电力官员给《瞭望》的数据是,煤电所占比为60%~70%,然而,一个极富挑战的事实是,从全球的能源结构看,煤电占30%左右,天然气占26%。由于中国天然气资源有限,煤炭结构比例超出近一倍。

把文明建立在地下碳储备上,显然是世界面临的能源未来难题。按照目前的能源储量和开发强度测算,世界化石能源平均可开发时间已不足百年。

当然,石油龙头不会一夜间断流,我们也无法一夜间替换掉所有的能源基础设施。但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即能源使用方式的系统性改变,以超越碳基能源和核能。人类后石油时代低碳节能的载体和路径是什么?在光时代的LED技术成熟的今天,在IT云计算、物联网初见端倪的中国,能源的下一个路口与智能科技不期而遇,IT革命和能源技术革命的融合就像两条巨大的河流汇合一起——能源互联,将超越你我的想象,释放更多的人类潜能。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在进入由肢体工具到大脑工具延伸的今天,城市化模式与能源利用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带来不同的能源体系以及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并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次次新的飞跃。从城市角度看个体独立单元产生的全新能源系统,必将促进整体城市转型。我们已看到家庭能源使用方式的变革,正在与云计算物联网同步。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透露,国家能源局正在抓紧谋划《“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着力“两个创新”,即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两个变革”,即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和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经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组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建设智能能源网将把我国能效至少提高15%。”

在即将到来的明天,我们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当智慧与能源“偶遇”,将智慧能源的“中国之光”进行到底,会上演怎样一场史诗般的故事?这场变局,值得我们期待。(文/屈一平)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