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苹果竞合
没能最早开发出平板电脑,我感觉非常遗憾。能够做到某产品世界第一的人,总是很容易以该产品为中心去考虑事情。因此要不断瞄准下一个机会
《21世纪》:东芝是全球电视机和便携式电脑的重要参与者,你们在消费类电子的策略是如何的?
佐佐木则夫:东芝消费电子的产品线,简单用屏幕的尺寸大小排列的话,可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来分,现在这几类产品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模糊了,电视机不仅具有电脑功能,还可连接各种地面服务。我们会想,最初具有完全不同设计架构而发展起来的产品,是否还必要继续以四种形式存在?
既然产品最终功能将逐渐接近,那么没必要采用4种设计架构,可以形成一个通用平台,采用统一的设计架构,不仅可以压缩成本,还能实现产品的高功能。因此,东芝在5月24日对外发布了“智能X”的通用平台,在共享平台中实现产品画像、通讯和计算功能的融合。
《21世纪》:现在平板电脑备受关注,东芝平板电脑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有传闻说,东芝取消了Window7的平板电脑开发,能确认一下吗?
佐佐木则夫:东芝已在欧洲部分国家开始销售平板电脑,入秋之后的新产品将更追求外形别致、轻薄等特点,同时对于某些服务有重点需求的消费者,我们会加强相关延伸的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后推出的平板将与普通平板不同,是在“智能X”的同一设计架构之下实现full segment平板的研发生产,将会融合了电视机功能,高画质的特点也将体现。
从OS(操作系统)层面来说,我们在电脑领域就与微软(Microsoft)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移动电话方面也一直采用Windows MOBILE系统。不同产品具体使用哪种OS,取决于采用该OS的商品是否会受欢迎,而并不会武断地说:这个不做,那个要做。
《21世纪》:东芝最早研发了全球第一台便携式电脑,但没有生产出第一台平板电脑,你会有稍许遗憾吗?
佐佐木则夫:坦白说,东芝没能最早开发出平板电脑,我感觉很遗憾。能做到某产品世界第一的人,总是很容易以该产品为中心去考虑事情,比如,要确保市场份额,客观上会导致不容易向下一个目标做出转移,这一点,东芝在今后的开发中要重点关注,避免再犯。IT类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交替尤其频繁,没有谁能长期坐在“第一”的座位上,而每当名次交替的时候,势必就有其他人坐上来。这一次我们被挤下去,就意味着下一次机会即将来临,东芝正在瞄准下一个机会。
在挑战中冲浪
6月,北京,建国门万豪酒店,佐佐木则夫提前10分钟来到采访室,身后是一大块印有“TOSHIBA”的背景板。
佐佐木则夫一头银发,淡定而谦和。不同于许多日企领导人,他手头就一份打印出来的数页PPT文件,没有其他任何提示材料,后续的采访证明,这份 文件差不多是多余的。尽管作为老牌复合电机厂商,东芝的事业领域横跨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社会基础设施和家用电器四大部门,但他对各部门的情况和数字都 非常了解,可以具体到一个合作项目、平板电脑的一款具体产品。
佐佐木则夫没有回避敏感的核电安全问题,也再三表明了东芝坚持发展核电的决心。因为核电之于佐佐木则夫有着特殊含义,不仅仅因为这是东芝一项全 球领先的事业,还在于他本人曾在东芝基础设施部门供职超过30年,差不多30年前,他就来中国推销核电站,同时,2006年东芝高价收购美国西屋电气,他 也是主要的幕后推手。如今,再谈到这笔交易,佐佐木则夫仍然觉得是笔划算的买卖,唯一的遗憾是“报价高了一点”。
事实上,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事故,不是佐佐木则夫担任社长后第一次挑战。
2009年6月24日,时年60岁的佐佐木则夫出任社长,当时的上任可以用“临危受命”来形容。此前一个财年,东芝公司亏损3436亿日元(约 合36.1亿美元),为公司有史以来亏损亏高的一年,导致东芝只好通过举债和发行新股筹集了大约50亿美元的资金,来充裕资产负债表。佐佐木则夫通过缩减 固定经费和采购成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甩掉了泡沫时期滋生的“赘肉”,帮助公司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并确立了“转换业务结构,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 复合电机厂家”的目标。
地震之后,他对东芝经营策略随即做出调整,原本预期在2015财年从核电业务获得1兆亿(即10000亿)日元收入的目标可能往后推延;就在1年前,他宣布2012财年东芝销售额将达到8兆亿,5月24日新推出的中期计划,将其降低到7.7兆亿。
下调财务目标的同时,佐佐木则夫在事业领域则采取了全面进攻的态势:在社会基础领域,除了1900亿日元收购智能电表制造商 Landis+Gyr,未来3年内东芝将向环境和能源领域投资7000亿日元(约合85.7亿美元);在数字元器件领域,投产11亿美元开建液晶面板工 厂,巩固领先供应商的地位;数码产品领域,引进了“智能X”平台,希望借此实现不同屏幕终端间的跨界融合。
在领导风格上,佐佐木则夫很有深入一线的做派。东芝集团在全世界的雇员超过20万名,任职社长两年来,他已数十次前往各海外事业基地、分布在全日本的工厂、研究所以及其他地方视察,尽可能地安排时间与研发人员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