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组织启动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关键设备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2010年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和《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正式发布。就在今年3月,这两项研究成果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为保证智能电网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已编制完成了“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明确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重点项目建设、关键设备研制、技术标准制定的分阶段目标。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智能电网发展目标,计划到2015年,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需要多方合力支持
仔细研究智能电网的定义、布局、规划,可以发现,智能电网建设的辐射范围相当广泛,而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还将进一步衍生出更多新产业。
智能电网所带动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庞大的“智能产业链”。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进一步推动,因其而产生的各种商业模式将逐步建立起来。
靳晓凌说,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推动。智能电网的利益相关方涵盖电力系统全产业链,以及政府、装备和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而且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因此,凝聚共识、增强合力,建立健全协调互动、和谐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良好局面,对于智能电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从政府层面看,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并将智能电网写入“十二五”规划,显示出了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决心。目前,全国各地政府也都在加紧具体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在接下来的建设中,还需要政府发挥指导作用,牵头形成多方合力建设智能电网的格局,并出台相应刺激、鼓励政策,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来。
从产业链角度看,智能电网和多个产业息息相关,更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达到共赢目的。
据专家分析,未来因智能电网发展而受益最大的将是新能源发电产业。智能电网是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的有效手段。据媒体报道,在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战略规划》中,对2020年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目标大幅调整,调整后的幅度分别为1亿千瓦和2000万千瓦。可以说,这样的调整得益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同时,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目标,又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加速。
此外,在电动汽车领域,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发展同样相辅相成。“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已明确提出,“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布局和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实现互通互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