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生产和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40%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木材、13%的电力、8%的石油,但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3%。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来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顾问王永干表示。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差的关键因素呢?王永干给出了答案:“多年来,我们经过对众多国际顶级品牌的研究发现,影响一个国家品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产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产业化的程度。”他举例说,德国品牌是世界精密制造产业的代表,美国品牌是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集中代表,瑞士品牌是世界银行业、酒店业高端服务产业的集中代表,日本品牌是数码消费类产业的集中代表。只要出自这些国家,这类产业的品牌一般都是强势品牌。
部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原因,首先在于行业形象差,缺乏产业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境遇不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品牌没有形成产业化。
当前,中国很多产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中国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没有品牌的打工经济。由于缺少品牌,我们丧失了市场和利润,错失了发展良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企业缺少品牌战略意识。
大唐新能源生物发电公司的总经理马士臣坦率地指出了设备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不足。他说,有的企业领导完全没有品牌意识,只是一味地追求生产经营的绩效;有的企业固然有品牌意识,但没有把品牌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有的企业缺少品牌战略,急功近利,在与外商的合资合作中轻易地出让商标的使用权,换取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丧失了长远的根本利益。
我们找不到一个创新不发达而企业发达的例子,我们也找不到一个创新不发达而国家可以发达的例子。不管是创立品牌还是制造产品都离不开创新。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十一五”期间,电力设备行业走过了金融危机,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升级;展望“十二五”,面对能源结构调整,全球经济转型,电力设备制造业依然需要调整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树立品牌的方法多种多样。创新是重要一点。实际上,产品就是品牌的载体。远听品牌,近看产品。如何把产品和品牌有机结合,离不开创新。”中国电科院农电与配电研究所副所长张重乐谈到创新的重要性时说。
创新是有双重要求的,民族企业既要准确把握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又要实现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创新不能忘记市场,更不能远离市场需求,民族企业必须善于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张重乐说:“脱离市场的创新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同时,张重乐也谈到了在创新过程中,民族企业存在的问题。他说,国内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走了太多盲目、重复的道路。此外,产品更新换代虽然很快,但经典产品依然很少,核心技术在细节上做得还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