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很好的解决智能电网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的融合问题,是电力行业的一块“心病”。“这是因为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可调度性低、接入电网技术性能差和对电网峰值波动管理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王明俊表示。
实际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此前也曾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国内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相关研究和解决方案提供方面相对滞后。除了技术上的困难之外,盈利模式可能是关键问题所在。投资巨大的智能电网,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实现电力公司、设备制造商、服务供应商、电力用户多方共赢,可能成为智能电网能否推广的决定性因素。”
在他看来,中国建设的智能电网将智能融入特高压输电,与欧美、日本的智能电网有所差别。目前,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建立了战略上电力联网的网络司令部,重点就是维护智能电网的稳定性与应对未来的安全性。那么,我国这种将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相结合的系统的安全问题,以及一旦受到攻击应当怎样应对的问题,都需要认真评估。
破解并网难
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瓶颈是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在大规模接入后会对电网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加大调峰电源建设。而具备水、火、风联合调峰和高安全稳定性等特点的智能电网或许是打破新能源入网瓶颈的突破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已经将其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考虑。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国家投资额将近2万亿元。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带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薛峰认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发电还存在发电不稳定、电网建设落后和入网难协调等问题,如果新能源发电进行智能调节,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纳和输送电力,从而破解当前水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入网掣肘。薛峰同时表示,智能电网关系新能源发展的成败,“按照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如果仅是上游项目启动建设而不能有效解决后面发电的上网难题,15%的消费比重将很难实现。”
据了解,智能电网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并网调控,还将实现对电力供应的安全保障。事实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智能电网就是要实现不管用户在何时何地,都能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的设想。同时,对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警告,并能在大多数电网被干扰时不会断电,而且在用户受到断电影响之前就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电网用户免受断电影响。
此外,智能电网一旦建立,将极大缓解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 对此,国家电网此前也提出了明确目标,今年将着力攻关,实现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智能变电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多网融合”等五项试点工程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