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闽粤联网工程建设有了哪些新进展 应用了哪些新科技?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亮报  作者:孟冉冉 林丽平  2022/4/21 17:54:13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闽粤联网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深化合作,推进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2021年4月23日,闽粤联网工程开工建设。近一年来,参建人员克服雨季、疫情等不利因素,争分夺秒、安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如今,工程建设有了哪些新进展、应用了哪些新科技?本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有序高效 换流站进入电气安装高峰期

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李晓鹏还记得,2021年4月,闽粤联网工程刚刚开工时,换流站里土方开挖和回填时的场景。

“现场很壮观,60多名施工人员同步作业,一个小时内,20辆土方运输车已经来回6次,回填土方1800立方米了。”李晓鹏回忆道。

闽粤联网工程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是国家明确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输变电工程,建成后将实现福建、广东两省电网的电力资源互补,对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4月23日,闽粤联网工程开工建设。近一年来,参建人员克服雨季、疫情等不利因素,争分夺秒、安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按照规划,闽粤联网工程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新建一座闽粤联网换流站,该站采用高压直流背靠背联网技术,向东接入福建电网500千伏东林变电站,向西接入广东电网500千伏嘉应变电站。

土方的开挖和回填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土建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土壁塌方是土方开挖和回填的主要风险点,施工项目部针对现场不同区域采取了不同的边坡支护方式。

“站址东侧及南北侧的挖方边坡采用直接放坡的方式。根据站址西侧的填方边坡土质密度大、含水量低的特点,我们采用施工成本更低的自然放坡方案。其余填方边坡采用加筋土护坡的支护方式。”闽粤联网换流站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陈政靖介绍。

2021年5月底至6月初,云霄县进入雨季。工程建设者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在主要施工通道底层铺填300~500毫米厚的块石,面层铺填100毫米厚的碎石层,以便车辆通行;在填方区易积水的位置准备了大面积防水篷布,将降雨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雨后快速安全复工。

2021年6月中旬以来,针对“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信及场地平整)”工作工期紧、难度大、安全责任重的特点,建设者们采取了“日管控”的工作方法,每天对现场作业进行工作复核,推动各项工作内容高效衔接,打好加快施工节奏“组合拳”。

2021年10月,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四通一平”施工全部完成。2021年11月,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全部完成。2021年12月30日,闽粤联网工程换流站主控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比原计划提前16天,为工程后续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今年2月,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完成。

4月14日16时6分,在闽粤联网换流站,一台巨大的换流变压器正在缓缓运送进场。换流变压器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的核心设备,相当于变电站的“心脏”。这台变压器是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运输的首台换流变压器,重达285吨,相当于20辆东风卡车的总载货量。

山区运输弯道密集,连续的上下坡、急转弯增加了大件运输的难度。为了验证道路质量和通行安全,在正式运输前,施工人员进行了重达313.5吨的超载换流变压器模拟物运输,确认了大件运输路径的可通过性,为正式运输奠定了基础。

“我们提前对设备超重、超长、超高等运输风险点进行掌控规避,对途经路段、桥梁和涵洞进行踏勘和改造,加固桥涵15座,拓宽弯道11处,升高改造电力线、通信线等237处。”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大件运输负责人刘兆仁表示。

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福建侧)电气安装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整个工程共有13台这样的换流变需要运输,计划6月底全部运输完成。随着首台变压器的顺利就位,闽粤联网工程已进入电气安装高峰期,我们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有序推动各项工程建设,争取早日投产。”

闽粤联网换流站 是座什么样的站?

这是一座数字孪生换流站,在建设实体工程的同时,同步构建全数字孪生,实现换流站全景信息可视化展示,支撑高级应用业务开发,为高质量建设和灵活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绿

节地与节水

经优化后,换流站在围墙内占地面积为11.98公顷,比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21.4公顷,节约用地40%。同时该工程将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用于站内的绿化用水,节约工程总用水量。

节能与节材

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通过三维设计,精准控制电缆、电缆埋管、电缆槽盒等各类管线长度,减少由于现场敷设的随意性产生的不必要的电缆浪费。

数字化应用

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换流站数字化设计,以“一个平台、一个模型、一个数据架构”为核心,实现基于三维模型的电气一次、二次、土建等多专业协同设计,提高专业间配合效率。

服务“双碳”目标

开展“双碳”目标政策背景及对新型电力系统联网的要求研究、闽粤联网运营模式优化研究及闽粤联网运营机制创新研究。

特别新

新设备

一是首次研发动态自适应滤波新技术(有源滤波器APF),系统谐波滤除率提高10%以上,更好适应两网互联的技术要求。

二是应用新型6英寸晶闸管,在相同换流容量下,相比5英寸晶闸管,换流器损耗降低15%,直流电压降低20%,阀厅占地减小15%。

三是首次在背靠背换流站应用干式平波电抗器,具有可听噪声较低、重量轻、尺寸小、方便运输及安装、无须配置在线监测电抗器内部故障的装置等优点,节省投资,从源头降低噪声影响。

四是应用高可靠性的换流变压器、大通流能力套管等系列设备,直流系统的过负荷能力提高了10%~15%,关键设备关键区域的绝缘水平提高30%以上、电流耐受能力提高20%以上,从源头上提升了安全可靠性。

五是采用完全国产化芯片技术的二次设备,提升换流变设备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

新材料

一是采用4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

二是采用节能环保建筑构件。

三是采用新型降噪材料。

四是采用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

新工艺

一是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筛选有丰富创优经验的“行家”队伍,并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考察评估,择优选定有创优实力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资供应商及调试单位,依法在各自合同中明确工程创优目标。

二是组织参建队伍,集中梳理建筑业新技术、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等,在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中策划应用,初步统计,本工程计划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4项以及电力建设“五新”推广应用信息目录中新技术8项、新工艺1项、新流程1项、新装备7项、新材料9项。

特别化管理

开展换流站工程设计标准化、系列化研究。全面梳理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管控、理清设计接口,建立工程设计经验库,优化工程投资,降低变更风险,提升设计质量,促进工作成效,指导闽粤联网工程及后续特高压换流站设计工作。

通过OKR管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日管控+劳动竞赛,全力筑牢安全防线,融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优势资源,全要素、全过程一体化协同,架起两网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赢桥”。

绿色安全 打造国际一流精品工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是闽粤联网工程的生态保护理念。

在施工现场,一辆核载15吨的水喷雾车正在来回穿梭。它经过并喷洒过的区域,空气中的粉尘明显少了很多。“换流站位于省道旁边,来往车流量大,我们安排水喷雾车全天候在施工现场降尘保洁,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连续作业。”李晓鹏说。

李晓鹏介绍,除了降尘保洁,项目部还严格执行“工完料净场地清”的标准化文明施工要求,做好场地清理工作;落实草皮及表土剥离,施工场地垫护隔离、临时堆渣拦挡覆盖、场地绿化等环保水保措施,践行绿色生态施工理念。

此外,针对闽粤联网工程所经区域环境复杂、水土流失差异显著等特点,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优势,依托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实验室,组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博士后服务队,支撑解决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全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福建电科院李熙博士积极参与深化细化工程水土保持专项设计工作,对标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推动全线塔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按照“一塔一设计”部署,并首次在福建省内非特高压工程落地实施;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在换流站区和塔基区,指导各参建单位利用自然区位优势,将剥离的表土装入生态袋,合理使用生态袋进行拦挡,工程现场生态袋临时拦挡材料使用率达100%,并作为后期植被恢复的基底,践行“一物多用”的绿色理念。

同时,李熙与博士后服务队还开展了“天空地”一体化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督。“我们构建起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远程视频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核查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督的日、周、月全方位管控,开展定制化的培训,不断强化参建人员的环保水保意识,打造依法合规、环境友好、经济合理的国际一流精品工程。”李熙告诉记者。

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安全生产赋能,也是闽粤联网工程建设者们格外关注的事。

“登高车注意来往车辆,高空作业人员要挂好安全带!”4月5日10时,在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施工项目部,陈政靖站在一块大屏幕前,观察各施工区域现场安全动态,并实时通过站内广播提醒施工人员安全注意事项。

这个平台叫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针对施工现场人数多、车辆多、设备多、作业面多的特点,该平台实现了对现场全过程高空实景监控,全天候人员动态分析,立体化严把工程施工管理。陈政靖介绍:“通过基建全过程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我们既能动态监控施工安全风险点,还能把现场施工画面实时传输到福建送变电公司本部,实现了安全监管双重管控。”

工地人员流动性大、作业聚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结合闽粤联网工程特点,工程项目部重点加强对参建人员、厂家人员、运输车辆的日常管理和进退场管控,保持所有参建人员台账信息动态更新;坚决贯彻人员“营地化”管理理念,要求参建人员按照“两点一线”封闭式管控;在办公区、生活区和临时隔离点开展每日消杀和维护,开展应急防疫演练。

“在电气安装高峰期,相关人员投入、专业交叉及作业风险将同步增大。我们将加强新进场人员准入管控,严格执行安全奖惩制度,做好风险辨识及管控。”陈政靖说。

创新驱动 实现重要技术国产化率100%

在闽粤联网工程现场,有一所新成立的标准化实验室。

“颗粒度分析是绝缘油极其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对取样、前处理和分析环节的要求非常高,整个过程要避免灰尘污染。”在闽粤联网换流站的电力绝缘介质检测实验室内,来自福建电科院设备中心的赖永华博士一边认真检测广东侧500千伏1号降压变压器用的绝缘油,一边叮嘱着身边的检测人员。

赖永华先用石油醚溶剂清洗检测通道,设备显示已就绪后,他拿起一瓶装在专用洁净瓶里的油样,快速放在检测平台中,并用限位器固定好,再轻轻拧动阀杆将平台锁紧,选定编辑相应的测试程序。之后,检测仪器上不停闪烁红光,随着“叮”的一声,系统开始自动进入检测程序。经过三次测试后,仪器自动完成了平均值计算和洁净度等级分析,生成并打印出了检测报告。从取样到检测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个小时,而之前油样检测需要近2天才能完成。

绝缘油是充油电气设备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与设备运行安全密切相关。新建工程使用的绝缘油需要经过新油验收、滤油净化处理、注入设备热油循环3个环节,总共完成20余个检测项目,全部检测合格后才能入网使用。

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现场共有20多台充油设备,需要近1500吨的新绝缘油,若按照传统方式由工程建设方检测人员现场取样后,从位于漳州的闽粤联网工程现场送到位于福州的福建电科院油气实验室检测,需要近5个小时的车程,往返一次就要花上半天时间,影响工程进度。

为此,福建电科院选拔检测专业骨干成立团队,由赖永华博士与刘慧鑫博士带队,克服了缺少标准试验平台、仪器设备不足等难题,用两天时间在工程现场搭建了电力绝缘介质检测实验室,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就地检测,进一步提升了闽粤联网工程油样检测效率。

这只是闽粤联网工程科研团队“自主创新”的一个体现。作为造福民生的重大工程,闽粤联网工程的科技创新可圈可点。

“闽粤联网工程充分吸收借鉴了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具备技术水平和安全可靠性高等突出特点。”闽粤联网电力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宁敏说。

郑宁敏介绍,工程研发应用新型6英寸精轧管,节约了占地和投资,首次研发动态自适应滤波等新技术,将系统谐波滤除率提高10%以上,可以很好地适应两网互联的技术要求;应用高可靠性的换流变压器、干式平波电抗器以及大通流能力套管等系列设备,从源头上提升了工程安全可靠性。

此外,闽粤联网工程还使用了无功补偿装置、遥感影像、数字地面模型(DEM)、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GPS和电网三维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技术来优化线路路径,推动工程进展。工程投运后,将实现重要技术国产化率100%,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中国电力行业科技实现新一轮升级突破。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