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住建部印发《柔性直流成套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5)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住建部    2018/3/27 11:00:56  我要投稿  

13.7.2在换流站直流母线上可安装极母线隔离开关,便于极母线设备退出运行和检修,该开关应为电动并手动操作。应提出直流隔离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电流值:包括额定直流电流,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2额定电压;

3合闸状态下电流应力,包括暂态电流峰值,短时耐受电流;

4断口间/对地雷电冲击耐受水平;断口间/对地操作冲击耐受水平;

5最小直流电压耐受能力;

6正常合分时间;

7爬电距离;

8操作循环。

13.7.3在阀厅穿墙套管的阀厅侧应安装阀厅内接地开关;该接地开关应为电动并手动操作。接地开关应具备机械联锁功能。应提出接地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电流值;

2额定电压;

3绝缘要求,包括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4正常合分时间。

13.7.4在双极接线系统中,若需要配置直流旁路开关,应提出旁路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所列内容。

1开关类型;

2断口数量;

3额定电压;

4最高电压;

5额定电流;

6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7额定合闸电流;

8直流转换电流;

9瞬态恢复电压(TRV);

10瞬态恢复电压上升率;

11燃弧时间;

12额定直流耐压(湿试);

13雷电冲击耐受水平;

14操作冲击耐受水平;

15操动机构类型;

16主触头接触电阻;

17绝缘介质;

18单次储能的操作次数;

19动作时间:包括合闸时间和开断时间;

20复合支柱绝缘子参数:包括平均直径、最小爬距和最小干弧距离。

13.7.5若需要配置直流转换开关,应提出直流转换开关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所列内容。

1额定电压;

2合闸状态的峰值耐受电流和短时耐受电流;

3雷电冲击耐受水平;

4操作冲击耐受水平;

5标称合闸时间;

6操作循环状态。

13.8避雷器

13.8.1应提出避雷器的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额定电压;

2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3标称放电电流;

4残压:不同配合电流下雷电冲击、操作冲击以及陡波冲击下的残压;

54/10;下短时大电流耐受能力;

6压力释放能力;

7避雷器外套绝缘耐受能力,包括雷电冲击、操作冲击和交直流(湿试)耐受;

8避雷器外套爬电距离;

910ms方波冲击额定能量吸收能力;

10并联柱数及最大电流分配系数;

11能量吸收能力;

12最大能量耗散后阀片最大温升。

13.9测量装置

13.9.1直流电压测量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提出与直流电压测量装置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电压定值:包括额定直流电压和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2)测量范围;

3)隔离的A/D系统输出;

4)标称电阻参考值;

5)稳定性要求;

6)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

7)标称直流电压下通过直流母线与分压抽头之间高压臂电阻的额定热电流;

8)电阻的温度特性;

9)采样频率;

10)测量系统精度;

11)分压器本体的边界频率(-3dB)

12)试验参数:包括60min干试直流耐受试验电压、雷电冲击试验电压、1min工频耐受试验电压、无线电干扰试验电压、工频耐压水平等;

13)悬挂式装置的绝缘外套:应提出悬挂式直流电压测量装置绝缘外套的平均直径和最小爬电距离。

2直流电压测量装置技术规范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压测量装置》GB/T26217的要求。

3直流电压测量装置采样到数据传输的总延时,应确保满足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的要求。

4直流电流测量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13.9.2直流电流测量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提出与直流电流测量装置有关的系统运行参数和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1)电流定值:包括额定一次电流、最大持续过电流、以及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动稳定电流;

2)电压定值:包括接入点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3)测量范围;

4)额定一次电流时互感器各部位的温升;

5)采样频率;

6)最小截止频率(-3dB);

7)输出信号数据速率;

8)最大允许光纤传输信号衰减;

9)频率响应;

10)阶跃响应上升时间;

11)采样精度;

12)响应时间;

13)绝缘水平;

14)爬电距离;

15)试验参数:包括直流耐受试验、副边绕组60s工频耐受电压和原边绕组60s工频耐受电压值、雷电冲击耐受水平和操作冲击耐受水平;

16)悬挂式装置的绝缘外套:应提出悬挂式直流电流测量装置绝缘外套的最大平均直径和最小爬电距离。

2直流电流测量装置技术规范应满足标准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测量装置》GB/T26216的要求。

3任何用于控制的直流电流测量系统,当被测电流在最小保证值和1.5倍额定电流之间时,测量误差应不大于额定电流的±0.2%;在被测电流达到额定电流的300%时,测量误差应不大于额定电流的±10%。所有用于同一功能的多个直流电流测量系统,在被测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50%及以下时应具有等于或优于±1%的配合精度;当被测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50%至300%之间时,测量系统的精度应能保证设备正确动作。

4直流电流测量装置采样到数据传输的总延时,应确保满足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的要求。

5直流电流测量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13.9.3应提出交流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参数以及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频率:包括额定频率、稳态最大频率和稳态最小频率;

2电压:包括设备最高电压、系统额定电压、系统稳态对地最大电压和系统长期对地最大电压;

3电容:包括额定电容和电容偏差;

4绝缘水平:包括雷电冲击耐受水平和操作冲击耐受水平;

5工频耐受试验电压:包括原边端子对地、低压端子对地和二次绕组;

6温度范围;

7二次绕组数据:包括二次绕组的比率、每相额定容量、精度等级等;

8最小爬电距离。

13.9.4应提出交流电流互感器的额定参数以及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最大持续电压;

2额定频率;

3电流定值:包括额定原边电流、最大持续过载电流、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4测量设备数据:包括测量范围和饱和水平;

5精度:包括精度等级和保护等级;

6阶跃响应时间;

7频率响应:包括额定电流和频率时最大允许振幅误差和最大允许相位偏移量;

8最小截止频率;

9光纤最大衰减、总衰减和传感器和连接室间的衰减。传感器与接线端子盒箱的光纤传输损耗不宜大于2dB,总的传输损耗不宜大于6dB;

10绝缘子最小外爬电距离;

11试验电压:包括相对地试验电压、局部放电测量电压、外部电晕和RIV试验电压、最大可接受RIV水平、端子对地雷电冲击耐受试验水平及端子对地操作冲击耐受湿试验水平等。

14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

14.1概述

14.1.1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应包括换流站运行人员控制、交直流站控制、直流控制、直流保护、通信系统、换流站主时钟系统、直流线路故障定位、故障录波、保护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电能量计量系统及上述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接口等装置。对于具体的柔直工程所要求的特殊设计,则应视该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在本标准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经过完善和优化,最终完成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成套设计。

14.1.2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保护体系结构、功能配置和总体性能应与工程的主回路结构和运行方式相适应,保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满足系统可用率的要求。

14.2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总体要求

14.2.1柔性直流换流站的控制系统应依据其控制对象和功能进行分层结构设计,分为系统级,站级,极级,换流器级等。对于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可设置主控制中心,以实施各站之间的协调配合控制。主控制中心可设置在某一换流站内,也可设置在远方调度中心。

14.2.2硬件配置和软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柔性直流换流站控制系统应采用完全双重化设计,应确保直流系统不会因为任一控制系统的单重故障而发生停运,也不会因为单重故障而失去对换流站的监视。

2柔性直流保护系统应采用三重化设计。

3控制保护系统宜采用模块化、分层分布式、开放式结构。

14.2.3控制保护系统通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各分层结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通信规约应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

2通信系统应合理设计,确保不发生通信堵塞。

3通信系统宜采用冗余配置,各独立环节应最大程度地保持其独立性,尽量减少信息交换问题引起的不可靠因素。

14.2.4应提出柔直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包括使用寿命、无故障时间、自检能力、抗干扰能力、保密性、电源回路可靠性等。

14.3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14.3.1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功能配置应考虑柔性直流工程的特殊要求,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主回路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相适应。

2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具有运行操作控制、系统监视、历史和实时数据管理、基本操作培训、设计文件和控制保护软件管理等功能。

3系统应采用标准化、网络化、维护方便的结构,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具备较大信息容量和较高处理能力。

4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具有优化的人机界面,其内容应覆盖运行人员对系统运行状态和设备的操作功能及监视要求;应具有严格的操作权限自动识别和控制;对于运行操作应有确认和防误功能。

5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冗余配置。

14.3.2运行人员控制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1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由系统服务器、运行人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站长工作站、培训工作站以及站级LAN网、硬件防火墙、网络隔离装置等组成。所选用的计算机产品,均应考虑可靠性、可维护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求。

2操作系统应符合相关国际标准规定,应支持主要的操作系统平台UNIX或LINUX。支撑软件应符合《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B/T13730-2002中3.4.3的规定。

14.3.3运行人员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控制功能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控制位置的选择,应确定运行人员控制位置的分布和优先级关系,并具有各控制位置之间灵活、可靠的转移功能。

2)对于系统状态的选择,应对换流站柔性直流系统的连接状态进行定义,并确定其状态的选择操作方式。

3)对于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接线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系统性能要求,确定系统所有允许的接线方式的选择操作,并满足控制保护系统成套设计要求的运行方式转换功能。

4)对于柔性直流系统运行控制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系统性能要求,确定系统所有允许的运行/控制方式的选择操作方式,包括其相关的运行参数的设定。

5)对于试验方式的选择,应提出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在系统投运前的调试、检修或更新改造后的系统、线路或设备的调试控制功能要求,确定操作方式。

6)对于启/停方式选择,应结合具体工程实际,选择合理的柔性直流系统的启动、停运方式,保证系统在启停过程的平稳。

2对于监视功能设计,监视内容应至少包括柔性直流系统实时运行方式和运行值,站内各设备的状态和运行参数,运行控制指令,事件顺序和中央报警、趋势记录、在线谐波监视等。其显示方式、数据保存方式应满足运行要求,同时应满足远方调度中心的要求。

3对于人机接口设计,应具备友好的工作站人机界面,界面的设计满足运行监控的要求,应具备报警功能、趋势浏览、报表和打印等。人机界面软件应便于修改和扩展。

4应满足包括顺序时间纪录、运行人员培训功能的要求、软件或参数的修改以及对站内管理等其他功能要求。

14.4交直流站控系统

14.4.1交直流站控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站控系统应用于换流站内执行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包括远方调度中心)、极/换流器控制或直流保护系统的控制、保护指令。

2应实现交、直流开关场的顺序控制、联锁和同期控制。

3应对交、直流回路开关及辅助设备的状态及测量参数进行监视和传输。

14.4.2交直流站控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本配置应包括但不限于:

1)控制主机及控制软件,包括控制功能和自检软件;

2)站控系统与控制保护系统其他设备的接口、通信介质、通信接口及规约;

3)每个交流间隔的测/控接口设备;

4)直流场测/控接口设备;

5)辅助系统测/控接口设备;

6)变压器、电抗器(油浸式)本体非电量保护接口设备(如需)。

2数据采集和传输的配置应包括但不限于:

1)应根据控制保护设备总体配置原则和测量设备的配置情况,确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方式、精度、速率,以及冗余的要求,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可靠、准确和高速。

2)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应包括就地I/O采集单元和就地传输总线。就地I/O单元应采用分布式、冗余配置。

3)对于总线传输方式,应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其传输速率、传输距离、通信规约、抗干扰能力以及自检能力应满足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分布式设计的要求、控制保护分层结构的要求、冗余要求。

4)数据采集系统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措施。

3应具有以下自检功能:

1)站控系统应具有完整的自检功能,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通信故障的自检、显示和避免系统停运的处理。

2)应区分和显示站控主机的值班、备用、检修(测试)状态,以及各状态之间的转换原理和切换至冗余系统的条件和逻辑。

3)应合理设计站控冗余系统切换时,其他相关的冗余设备的响应。

14.4.3交直流站控系统的功能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为交流场和直流场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断开、闭合操作设计合理的顺序控制功能,并确定软、硬件的联锁方式。

2监视功能应包括以下要求:

1)应采集交/直流场的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状态信号。

2)应采集交/直流场、阀厅及所有辅助系统的主要设备的状态和报警信息。

3应设计换流站交流系统的同期功能,确定同期点和同期范围。

4应采集相关交直流回路测量设备输出的模拟量,并传输至其他相关系统。

5在线谐波监视的分析、显示和输出功能应包括在站监控系统功能中。

6应根据工程需要,对其他站控功能进行描述

14.5直流控制系统

14.5.1直流控制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直流控制系统应进行分层配置。

2直流控制系统应根据换流站主回路设计、主设备性能要求,以及系统动态性能研究结论,确定单极、双极控制策略及其主要控制参数范围。

3直流控制系统应可执行换流站内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包括远方调度中心)或直流保护系统的控制、保护指令。

4直流控制系统应具备顺序控制、协调控制、空载加压试验控制、过负荷限制、联接变压器分接开关控制、附加控制、阀解锁/闭锁顺序、自诊断等功能。

5直流控制系统应具备向阀控系统发出控制指令功能,包括解闭锁指令、参考波指令等。

6直流控制系统应具备对交、直流回路开关及辅助设备的状态及测量参数进行监视和传输功能。

14.5.2直流控制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本配置应包括但不限于:

1)控制主机及控制软件。

2)与控制保护系统其他设备的接口、通信介质、通信接口及规约。

3)直流场极测/控接口设备。

4)与换流阀及其阀基电子回路触发脉冲、故障信息和保护要求的接口设备。

5)与换流器冷却系统监控接口屏。

6)联接(换流)变压器、直流电抗器(油浸式)本体非电量保护接口设备。

7)直流远动系统接口设备。

2直流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应包括:

1)确定控制系统动态响应特性要求。

2)确定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直流功率控制精度。

3)主机负荷率应不超过50%。

4)应合理设计软件中断结构。

5)应合理设计控制系统的参数,避免发生柔性直流系统的谐振。

6)控制系统应具有完整的自检功能。

7)应区分和显示控制主机的值班、备用、检修(试验)状态,还应合理设计控制冗余系统切换时,其相关的其他冗余设备(系统)的响应。

14.5.3直流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换流站控制系统功能应包括顺序控制及联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控制、交流电压/交流频率控制、控制模式选择与切换功能等功能。

2顺序控制及联锁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所有控制操作,应设计有安全可靠的联锁功能。

2)联锁应包括硬件联锁和软件联锁。

3)联锁功能应能在各个操作层次实现。

4)为便于运行检修或紧急情况操作,应配置就地可以投/退联锁功能的手段。

3控制模式切换过程应平滑,不应引起系统保护动作和闭锁;

4柔性直流系统的启动和停运应避免产生过压、过流扰动。

5应能自动控制联接(换流)变分接头位置,使得换流器调制比处于合适范围。

6换流器应接收站控传来的功率控制方式和功率给定值,将其与反馈值进行比较,将误差经PI调节器计算,经限幅后作为有功电流及无功电流给定值。

7换流站应接收站控传来的直流电压控制方式,以及直流电压给定值,将其与反馈值进行比较,将误差经PI调节器计算,经限幅后作为有功电流给定值。

8内环控制环节应接收来自外环控制的有功、无功电流的参考值,并快速跟踪参考电流,实现换流器交流侧电流幅值和相位的直接控制。

9在孤岛运行方式下,换流器应接收站控传来的电压幅值和频率指令信号,对换流器进行开环控制,得到换流器三相参考信号。

10应对功率模块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并将运行状态数据传输至监控系统。

11直流控制系统应能对换流站内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操作进行全面的监视,监视信号应能上传到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和远动系统;应能独立完成自身监视和相互监视,自动实现故障监视后的处理。

14.6直流保护系统

14.6.1直流保护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应根据换流站主接线及参数的设计、主设备的应力要求、测量设备配置,以及交流系统和柔性直流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直流保护系统的设计。

2保护区域应覆盖完全,并能保护区域内的各种故障。

3直流保护系统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基本要求:

1)任一单一元件故障都不应引起保护误动或拒动;

2)在任何运行工况下都不应使某一设备或区域失去保护。

14.6.2直流保护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满足下列基本配置原则:

1)应保证在所有运行条件和运行方式下,直流控制、直流保护及交流保护之间的正确配合;

2)应保证其相关测量设备的精度和动态测量范围与保护整定值或控制系统功能相匹配。直流控制和保护之间应采用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单元模块;

3)对每一个设备都应提供至少双重化的保护,其保护电路在物理上和电气上都应分开;应合理设计冗余配置的范围、接口方式,以及冗余设备之间的关系。

4)直流保护应自动适应多种运行方式工况,不需手动进行保护定值和功能的切换。

2各保护的基本配置应包括但不限于:

1)保护装置及保护软件;

2)与控制保护系统其他设备的接口、通信介质、通信接口及规约;

3)测量元件及回路;

4)跳闸回路;

5)对于联接(换流)变压器、电抗器(油浸式)本体非电量保护的接口设备。

3应在系统研究、一次成套设计及设备性能研究,以及系统暂态和动态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直流保护原理并保证以下性能要求:

1)当交流系统运行在任何工况时,直流保护均应能正确动作;

2)当柔性直流系统运行在任何工况时,直流保护均应能正确动作;

3)保护系统应具有合理的硬件结构,即应具有运算单元区和逻辑判断单元区合理的设计方案;保护主机负载率应不高于50%;

4)保护软件应具有正确的故障判据设计,应采用模块化编制,具有保护软件闭锁功能;

5)保护动作应包括启动、闭合或重合开关、启动断路器失灵保护等。

6)保护应仅有投入、退出两种状态。保护系统应有完整的自检功能,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通信故障的自检和分类显示功能。

14.6.3对于直流保护系统的功能设计,应确定各项保护的范围和目的、主备保护原理和动作策略、保护之间及保护和控制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定值设置原则和定值范围,直流保护至少包括如下功能:

1交流连接母线区保护:应包括从联接(换流)变阀侧套管到桥臂电抗器网侧间区域设备的接地或相间短路故障,启动回路过载等。

2换流器区保护:应包括从桥臂电抗器网侧到阀厅极线侧直流穿墙套管之间设备的接地或相间短路故障、桥臂短路、换流器短路、换流器出口接地故障、换流器过应力、桥臂电抗器过应力、环流异常等。

3直流极区保护:应包括极母线及其相关设备的接地故障、直流场开路、交流开关误跳、换流器非正常闭锁、直流控制系统故障或交流系统异常对直流系统产生的谐波扰动、中性母线开路和对地故障、中性母线开关故障等。

4双极区保护:应包括双极公用连接区域和接地极引线的接地或开路故障、运行方式转换开关和站内接地开关故障、接地极运行监视等,如果存在双极运行并站内接地运行方式时,应具备该方式下双极产生不平衡工况下的保护功能。

5联接(换流)变压器保护:应包括联接(换流)变压器内部故障(绕组内接地、断线等)、联接(换流)变压器网侧和阀侧的接地和相间短路故障、联接(换流)变过励磁、直流电流导致的铁芯饱和等。

6直流线路保护:应包括直流线路金属性或高阻接地故障、开路故障、与其他直流线路或交流线路碰接的故障,金属回线的开路,接地故障等。

14.7远动通信系统

14.7.1远动通信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用于对在换流站之间进行传送的直流系统控制信号、保护信号、运行信号和监视信号进行数据处理。

2远动通信系统设备应包括远动局域网、远动工作站、路由器等。

3远动通信工作站宜冗余配置。

14.7.2远动通信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直流远动通信系统设备的供货应满足信号通道多重化的要求,单极的直流远动单元应采用双重化冗余配置,远动设备与通信系统的接口应为冗余多重化结构。

2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信号的残余误码率应低于10-12。

3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满足抗干扰性要求,并不会对站内的控制保护设备、运行人员控制和监视设备产生任何电气干扰。

4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为各种类型的远动信号提供25%的备用信号传输容量。

14.7.3远动通信系统的功能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具有手动切换主数据通道到备用数据通道的功能,还应具有主备用通道自动切换功能。

2直流远动通信系统应具备误码检测功能。

3每个远动通信通道都应具有状态指示,表明通道的接收是否正常。

4每个冗余控制或者保护系统都对自身的远动通道进行监视,当出现故障时各冗余系统均能报警。

5每个控制保护系统的远动系统故障时,都应发出报警事件。

14.8站主时钟系统

14.8.1站主时钟系统应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为统一的时间基准。

14.8.2柔性直流换流站应配置1套时间同步系统,作为全站统一的时间基准。

14.8.3时间同步系统的时钟源应双重化配置,应能同时接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对时源。在地面时间中心存在时,也可根据需要接收地面时间中心通过网络传递来的基准时间信号。

14.8.4时间同步系统对时范围应包括站内所有需要对时的控制、保护、监视和智能设备。时间信号输出单元应能满足所有设备的对时需求。

14.8.5时间同步系统的主时钟宜布置在主控楼内,在各继电器小室配置相应的时钟扩展装置。

14.9直流线路故障定位系统

14.9.1直流线路故障定位系统应能通过直流保护的配合和故障信息分析正确地识别所监视线路的故障,有效地防止系统的误动和漏检。

14.9.2直流线路故障定位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柔性直流系统的每端换流站均应配置直流线路故障测距装置,其原理宜采用行波检测原理。

2柔性直流换流站直流线路故障测距装置宜单套配置,也可双重化冗余配置。

3故障定位系统在每极直流线路上安装的故障电气量探测设备应具有足够高的精度。

4故障定位系统的软件应使用高级软件编写,此软件应能对各子系统的状态进行监视,并具有自检功能。

14.10故障录波系统

14.10.1故障录波系统应满足下列总体要求:

1为便于故障分析和事故处理,柔性直流换流站内应配置暂态故障录波装置,记录换流站一、二次设备故障或系统操作引起的暂态过程,以及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在该过程中的动作行为。

2换流站内故障录波装置宜采用分散布置。

3换流站内交直流暂态故障录波装置应单独组网,将故障录波数据上传至保信子站。

4暂态故障数据采集装置应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

5故障录波装置应配备必要的分析软件,以对各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分析。

14.10.2故障录波系统的配置及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依据当时先进的计算机性能进行配置。

2故障录波系统应对以下指标提出要求: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