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青海光伏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365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达到6600-7200兆焦/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同时,青海还拥有大量的荒漠化未利用土地资源约11万平方公里,且地势开阔平缓,交通便利,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首位,是建设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最佳地区。青海省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青海光伏发电有效利用小时数超过1600小时,风力发电利用小时数超过1900小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基本没有出现弃风弃光现象。
根据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将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充分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水资源、盐湖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广袤可利用的荒漠化士地,着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技术发展高地。重点规划建设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流域水光互补基地和海西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同步发展光热发电,充分利用黄河上游水电站的调峰优势,形成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利用新模式,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开发规划规模将达到3500万千瓦,2025年达到6200万千瓦。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巡视员李小松表示,在青海省构建特高压交流、直流网架,既具备地利之便和资源优势,又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需求。实现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既能助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缓解东中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和严重雾霾等问题,又能满足青海省清洁能源基地开发的需要,将有利于产业成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