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智慧城市到目前的进展?
杨锦成:智慧城市有几个特点,第一,不同地方对其解读不同,不同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诉求,也有可能需要带动相关产业的诉求;第二,不同技术提供方的侧重点不同,就像是能源互联网一样,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但目前看来,智慧城市整体的商业模式不是特别清晰,还处于技术整合和业务探索阶段。
不要一味指望补贴
记者:如此看来,推进能源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时机还不到?
杨锦成:每个智慧城市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而智慧能源发展首先应选能耗较高的地区,更好地体现出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之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再根据实施条件推广。
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能源互联网,国家的目标之一是互联,不要隔离;其次是高效、友好,体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再次是要环保、安全可靠。在过程中,地方在财政支持、技术支撑能力方面都要量力而行。无论智慧城市还是智慧能源,都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共性需求,但目前大数据与价值的映射关系还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加快,就无法真正实现智慧的价值。
希望可以用社会化模式运作推动能源互联网,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政府政策。我觉得补贴不应该作为主要推动力,而应该是出于项目本身的需求。试点阶段的补贴,更多是建立一种补偿机制,平衡实施方在完善技术集成和业务模式探索时付出的额外成本;推广阶段的补贴,更多应该是在相关机制还不完善的时候,为其社会效益进行补偿。长远来看,还是要通过项目自身的高效和友好等增值特性,使得项目自身更具有经济性。能源互联网行业要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理念在其中,要在规划、建设和运维全过程中,保证项目质量和服务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