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配用电技术
配电网及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实现全面提升
突破了配电自动化大型主站、智能配电终端、配电信息交互等技术,常规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成熟并大范围应用,针对传统配电网的运行控制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设了多个智能配电示范园区工程;解决了分布式电源接入战略研究报告、运行控制以及微电网协调控制的基本问题,开发了分布式电源并网保护监控的实用化关键装备及微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建成一批微电网示范工程;研发了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实现了示范应用;构建了智能配电网模型体系,初步建成配电网仿真平台;配电自动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初步建立了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检测平台;突破了农村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建设了大量示范工程。
该技术领域距离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在主动配电网高级应用、针对大规模高密度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接入的配电网分析与仿真、高性能智能配电试验检测平台、配电网智能化等方面仍需深化研究,微电网示范工程的经济性还有待提高,在配电网安全运行及作业方面,存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诊断(定位、隔离)困难、中低压配电线路防雷水平不高、线路设计(设备选型)不能适应不停电作业等问题。
用电能效与电动汽车取得重大进展
研制了多渠道缴费、智能营业厅和移动营销作业系统;电力需求侧能效测评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建立了节约电力电量测评方法体系,研发了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移动能效检测等系统,有效支撑了节能服务业务;初步掌握了智能园区/楼宇/小区用电管理智能化技术,率先开展了示范应用;研制成功系列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并投入规模化应用,建成国际领先、规模最大、跨区域、全覆盖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系统,引领我国充换电产业发展;创新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的中国充换电标准体系,完成国标22项,行标25项,企标49项,发起并承担3项国际标准编制,实现由中国提出电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推动中国充电标准体系成为世界4大标准体系之一。研制了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建设优质电力园区示范工程,实现京沪高铁电能质量的全线监测。
该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在市场化竞争技术、自动需求响应与双向互动技术、低碳节能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开展深入研究。在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充换电方面,仍存在配电网为分布式电源备用容量、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与用电高峰负荷叠加、电压质量影响等问题。
4、新能源技术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与运行控制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掌握了风电、光伏发电建模和参数辨识技术,建立了实用化的新能源发电模型;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风电并网试验检测中心和光伏发电并网试验检测中心;研发了电网侧以及电站侧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在公司主要新能源省区实现全面覆盖;突破了风电、光伏发电并网智能控制和调度运行技术,建成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实现了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技术示范应用;基本解决大规模新能源脱网问题。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该技术领域总体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在新能源设备、厂站控制的技术水平难以满足电网对新能源发电智能化、自动化的需求;新能源功率预测的精度尚需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建模、参数实测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新能源调度运行水平总体较为粗放,电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尚未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