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5年后过剩炼油能力仍高达8000万吨/年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刚发布的《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世界油气行业步入景气周期低谷,呈现出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供大于求,油价、气价两跌的“三大两跌”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主要经济体货币和财政取向分化,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21世纪最严重的供应过剩。截至2015年底,国内炼油总能力为7.1亿吨/年,其中新增炼油能力3020万吨/年,淘汰落后产能4057万吨/年,净减少1037万吨/年。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81.5%下降至2015年的75.4%,明显低于84%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主营炼厂开工率为86.2%,地方炼厂开工率为31.4%。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预计为8亿吨/年左右,过剩炼油能力仍高达8000万吨/年。
三、如何挤泡沫,如何清理“僵尸企业”?
李克强总理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已经明确,“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不管有多少新提法,落实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首要的意义在于解决过往堆积的老问题。
在能源领域,强力去产能,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金融风险等问题。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具体落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推出多项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等措施强力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以及价格手段等。
李克强总理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已经明确,“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让能源僵尸企业“入土为安”的路径:
去产能绝不只是“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这样的狠话,而是有切实的措施做底气。民生证券研究的报告分析认为,以下措施值得期待,这些措施同样适用于煤炭、油气、火电等领域。
1、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补偿,鼓励企业的去产能行为。
2、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减少金融风险的掣肘。
3、妥善处理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风险的掣肘。
4、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5、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建立产能监测体系。
6、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
7、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新产能捆绑。
8、完善破产清算制度,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9、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大而不倒”:打破认为最后政府一定会刚兑兜底这种预期,必须抓住典型,发挥杀一儆百、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