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准确预测未来的输配电量、资本性支出、成本性支出。
输配电量增长可以在“十三五”规划中进行大概的估摸。
后两者的计算基于:准许收入与资本性支出(与有效资产成正比)、成本性支出均成正比关系。可以推论,从长远看,资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规模越大,输配电价水平越高;总输配电量水平越高,输配电价水平越低。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秘密呢?电网公司应在首个监管周期之前尽量增加有效资产,争取在首个监管周期核定一个相对较高的电价水平,为以后输配电价水平的逐步降低留出一定空间。监管周期正式开始之后,需要谨慎扩大有效投资。当然这些前提是确保投资的合理合法性,而不是盲目的大快干上。
其次,要购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设备。这将一举多得。
增量资产质量不高是电网运营工作的主要困难。结合未来监管模式和现状分析,改变现行设备采购策略,购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设备,不但可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适应未来监管模式,还缓解了检修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其三,电网规划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
各试点方案均提出要建立奖惩机制,但截至目前,尚未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所以暂时无影响。但是,监管机构可能会随时跑出来限制输配电价增长,且如果我们要参照国外的监管经验(如米国、新加坡、香港的话)这类奖惩机制将显著的改变电网企业的行为,一旦考核标准出台了,电网企业的可靠性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均需做相应调整。
可以预测的是,监管机构未来将直接监管电网规划,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监管机构可能基于资产利用效率的考虑而削减投资(例如监管机构认为变电站建成后负载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监管机构也可能会鼓励投资(例如为工业园新建变电站)。总之,电网规划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意识也是需要重点防范,可能以后大修特修、建立“全宇宙联网”、但是输配效率不高的局面将受到质疑。
BTW,这种不确定性让电网公司之外的其他竞争对手有了更多的进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