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还要报个料,在一篇外媒一个网站上,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内容是中国的蓝魔,使用了能量密度超过800Wh/L的锂电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这个事情,以下是相关链接。
和动力电池市场一样,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美国发布的一篇纳米电池的报道,通过电极结构的纳米孔,可以在12分钟之内将电池全部充满;还有号称能实现更快速充电的“铝电池”,可在一分钟充满电量;美国德雷赛尔大学的科学家,使用粘土,研制了一种高导电薄膜,这种称之为“MXene粘土”的材料,可以用于制作新一代大容量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新的电池技术虽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是任何的新技术,新材料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转化过程,才能成为商业的产品,比如锂电池,最早的锂电池的概念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之后液态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也是经历了十几年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硬件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小小的手机性能,可以与一台个人电脑相媲美,这样电池技术有点吃不消了。所以虽然手机续航不一定是国民痛点,但起码也是短板之一。
很多人关心动力电池和消费级电池的区别。我觉得,从电池的角度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但是由于产品应用条件不同,所以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我们所看到不同领域电池的产品属性,有很大区别。在消费级电池领域,没有五花八门的正极材料;而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很少谈到关于电解质变化对性能的影响。在能量密度方面,比如我们都知道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要求了2015年底轿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200Wh/kg。作为消费级电池来讲,早在2013年,其能量密度就超过200Wh/kg的水平了,这不但与优化材料和结构有关,高电压的做法更是功不可没。由于消费级电池一般不成组使用,即使成组,也是几支电池之间的串并联,与动力电池简直是数量级的差别;“BMS”直接管理电芯;充放电电流较小;热管理也相对容易;一般来说,消费级电池质保期也只有1年,所以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满足消费级电池市场的需求的。但是在动力电池市场,可能就行不通了。动力电池的要求,相对要高更加综合,既有安全性的考虑,又有成本方面的评价,同时还有性能方面的要求。虽然在特斯拉身上,似乎完成了一次消费级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完美结合,但是车的定位和价格,和我们期望中家用级的新能源汽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磷酸铁锂、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各种正极材料冲击能量瓶颈的同时,我想是不是应该停下来考虑一下安全和其它的问题。消费市场,动力市场,储能市场,锂离子电池是不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任何的电池可能都有他的适用环境。比如燃料电池,无论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单元,还是作为市政供电设备来说,其电池特性上都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与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相比,开发小型燃料电池便携设备可能使比较困难的。在高喊的技术突破的时候,更冷静的考虑一下锂离子电池的局限性。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些局限性,才有可能探索新的电池体系。当然不得不承认,随着技术的推进,将来发展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并且能满足商业应用需求的新的电池体系,而且要求新体系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环境友好,成本低廉,材料易获得,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因此,在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同时,我呼吁要对那些已经发现但并未充分商业化的电池体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第一电动网特约作者:老张)
四、电池成本降速比预期快3年内将降到230美元/千瓦时
现在,电动汽车的价格比普通燃油车贵很多,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进入大众汽车消费市场将永无出头之日,虽然燃料和维保费用能省不少,但是较高的初次购买价格仍然会吓跑不少消费者。地球人都知道,电动汽车就是贵在电池,但可喜可贺的是,国外一项最新研究称,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价格一路在下降,而且速度比以前的预估要快。
据TheCarbonBrief报道,早在2013年,国际能源属(IEA)曾经预测,到2020年,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将下降到300美元/千瓦时。然而,NatureClimateChange的研究人员认为,电动汽车行业可能已经提前达到了这一目标,2007年至2014年之间,全行业平均成本从1000美元/千瓦时下降到410美元/千瓦时,平均每年下降14%。某些领先企业,例如日产和特斯拉已经跨越了IEA预测的300美元/千瓦时屏障,去年起电池成本很可能已经更便宜,价格可能比最近许多同行的评估低2至4倍,每年降幅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