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特高压交流技术科研成果和试验示范工程建设,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涵盖了七大类共79项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和皖电东送工程中得到了全面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标准化建设。
我国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化领域的多项技术成果已被IEC、国际大电网组织(CIGRE)以及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等世界性权威技术组织采纳,主要体现在中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已被IEC采纳;CIGRE和IEEE先后成立了多个由我国主导的特高压工作组;IEC成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技术委员会(TC122);我国成为第6个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
以特高压直流相关的科技项目和特高压试验研究平台为基础,国家电网公司建立了包含64项标准的世界首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成套标准,该标准促进了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该标准不仅在国内后续建设的多项特高压直流工程中得到应用,也成为国际项目的建设标准。中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的成就,促成IEC将新的高压直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并且中国获得4项IEC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领先地位,对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种衍民向记者分析称,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与中东部能源消费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大容量、远距离的能源输送通道,在全国范围实现清洁能源的配置和消纳。建设特高压电网是培育和发展国家级电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发展电力市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调节电力供求关系,引导电力投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
预计在2015年,全国特高压项目跨区输电能力2.1亿千瓦,输送电量0.74万亿度,东中部pm2.5排放比2010年降低9.4%.到2017年,跨区输电能力2.9亿千瓦,输送电量1.18万亿度,东中部pm2.5排放比2010年降低15.8%.到2020年,跨区输电能力4.5亿千瓦,输送电量1.87万亿度,东中部pm2.5排放比2010年降低22.6%。
全国人大代表张务锋也认为,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张务锋看来,未来的特高压输电相比通路运煤,它不仅成本低、可靠性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环保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