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销售问题。特斯拉在中国采用了和美国一样的直营模式。特斯拉先后在国内6个城市建成了9个体验店和服务中心。这种模式确实可以保证用户体验,并且使特斯拉品牌不易因权限下放受到伤害。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只做直营,特斯拉需要承担传统上由经销商承担的销售、客服工作,这使得对销售以及售后人员的要求极高,销售网络扩张速度缓慢。也许是意识到这种单一模式异常艰难,吴碧瑄在任期间一直在尝试各种新模式,其中便包括夭折的天猫合作。
三是政策环境。在初入中国时,各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政策尺度不同,不过大多存在比较严格的牌照准入制度。拿到这张牌照的难度也许确实很高,以至于今年吴碧瑄离职时,媒体为其总结的功劳簿上居然还包括获得上海、杭州等地的新能源汽车牌照。不过,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后,多地发牌速度加快,这对特斯拉明年在国内加快展开业务来说是个好消息。
这几个问题下来,特斯拉已经被折腾的够呛,而新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特斯拉想要把美国那套经验照搬到中国,显然没那么简单。

人事变动:特斯拉在华策略不断调整的缩影
如果非要对特斯拉进入中国后的策略做一个总结的话,那就是:特斯拉不停地在遇到问题,同时,也不断在调整。因此,换一个积极视角而言,其频繁的人事变动,或可视作特斯拉在华策略不断调整的缩影。
初进中国,特斯拉显然需要一位熟悉中国汽车市场的经验人士来带领,打理好进入中国的诸多基础性事务。于是,担任过宾利高管的郑顺景自然是最佳人选。而在打好基础后,特斯拉进入品牌扩张期,先前在苹果有过市场管理经验的吴碧瑄此过中国区管理权也在情理之中。经过一年时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建设工作基本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