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2014年,无论是传统家电厂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提出基于自身背景特点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一些新兴创业公司也提出了自己对这个市场的摄像。在这个内涵频发、技术门槛逐渐放低的市场迅速变得臃肿起来。
从业者总是期望市场将会进一步打开,但不得不泼一盆凉水的是,这一轮智能家居热仍可能只是互联网技术大浪之下的一次潮起潮落。
需求不匹配背后是没有样板
用手机可以打开窗帘,让音箱响起音乐,甚至可以让灯泡变换颜色;又或者是当有人闯入,系统会自动报警,手机可以抓取到实时画面……这是当前一些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所描述的样子。概括来说,就是设定一个场景,并通过一个终端将其开关进行整合。
然而,这些使用场景的设计不是处于用户需求的考虑,而是技术人员对现有产品的拼凑。
最早,这种模式来自于传统家电厂商的设想。其早从十几年前便开始进行相关探索,那时候的概念叫做“数字家庭”。但是由于其能力触角仅能伸到家用电器,并且也只局限于自身产品系列,所以很难在一个用户家庭中得以应用。所以,目前其运转最好的是高端酒店,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总控制调动房间的大部分设施。
随着智能路由器产品的兴起,强化控制中枢的思想也再次被提及,不过,即使从技术上已经很容易更加智能地将部分家庭设备,但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了足够的吸引力,目前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除了一小部分发烧友外,普通用户对家庭“智能化”改造仍有一定的门槛。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智能插座、防水扬声器浴帘、智能门锁、睡眠感应器等多种创新的小产品,但是尚未出现“杀手级”的产品。产业普遍认为,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多样,智能和自动化得以体现,才会使得智能家居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同样也有悲观人士指出,因为海外市场同样未出现智能家居的样板,所以中国厂商没有可以“复制”的案例。近日,谷歌和苹果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等到真正有成熟产品问世,目前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