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城市数量657个,镇数量2万个,三大城市群2.8%的国土面积当中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城镇化在未来会快速发展,未来10年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国城市发展无论是发展的阶段还是面临的问题跟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非常完善,建设和应用管理非常精细,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层次还偏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中国建设智慧城市一定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如果一味地模仿,最终的结果一定是20/80定律,即用80%的努力去追求20%的效率。
因此,进行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要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并精细化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等。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务必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城镇化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信息惠民的宗旨,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其次是提升城市资源的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强城市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是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宝安区拥有大量住宅,居民大部分在南山区工作。如果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把大量的信息资源聚合,了解每一个区域居民工作地点在哪里,每一天要往哪个方向移动,公共交通运力便可安排得更为合理。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坚持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广泛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资金、技术、产业方面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鼓励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服务及其服务外包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政府引导并不是说智慧城市建设都是由政府来推进工作,而是鼓励、引导企业,引导市场去推进,在整体规划下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阿姆斯特丹公私合营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城市信息资源有很多,而且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例如新加坡在进行智能交通建设时,首先把涉及到交通的有关信息全部向社会开放,包括公交路线、停车场的位置、交通的实时信息等过去被政府掌握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开放的信息资源去开发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各类应用。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开发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目前需要做的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提高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城市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