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据我所知,南京政务中心也采用了云计算技术,有些部门的办公室已经实现了无主机化办公。
刘鹏:对。华为公司上海研究所几千人办公,都是通过云平台实现的。再比如上海一些如家快捷酒店的房间里没有电脑主机和电视机,只有显示器、键盘、鼠标和一个小盒子,采用的就是云计算的虚拟桌面技术。
记者:不过,既然是被誉为“引领未来20年产业变革的关键技术”,云计算的应用肯定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两年还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物联网”, 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刘鹏:当然有。云计算、3G和物联网几乎同时来到我们面前,这三者可以说是互为支撑。3G的带宽很宽,但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不强,有需求也有条件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强大处理能力。物联网通过传感器采集到海量数据,然后通过3G或者互联网传送到云计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才能更精准快速地实现智能管理和控制。云计算相当于物联网的大脑。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每一辆都已经安全行驶22.5万公里无事故,这正是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相互支撑的最佳案例。目前,谷歌正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内华达州合法上路。无人驾驶将不再是个遥远的梦。未来,各种机器人的操控也都将通过云计算实现。
从全球看,3G、4G移动终端将达到百亿个量级以上,将来物联网传感器将达到万亿个量级以上。
记者:有人将云计算服务比喻为水电,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取用,而且还很廉价。所谓的廉价,大概是个什么概念?
刘鹏:举个例子,《纽约时报》想把创刊后的1100万篇文章从TIF格式转换为PDF格式。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如果自建系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花费不菲,但是它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中心,短短24小时就完成了任务耗资仅仅240美元。
记者:云计算的服务如此廉价,它的盈利岂不是比较困难?
刘鹏:相反,由于极高的性价比和规模效应,提供云平台的领先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亚马逊、谷歌、Salesforce等。目前谷歌的云计算中心拥有200多万台计算机,微软拥有超过50万台。全球有300多万家企业在租用谷歌的云平台办公。我认为,未来几年内,全球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将转移到云平台上办公。云平台越大,效益越好。但是,正因为如此,成功的云平台不会很多,大多数公有云平台都会失败。目前我们已经见到了一些因规模和可靠性问题关闭云平台的案例。
记者:有个问题——虽然使用云平台的人们不必再担心自己的电脑主机会感染病毒或者出现死机,但是谁又能保证云计算中心不会遭到侵害,而且,存储在云平台上的海量数据,万一数据发生丢失或被人窃取,损失将无法估量。
刘鹏:云计算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保障可靠性与安全性,防止数据的丢失与泄露。这也是各家云平台运营商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团队在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谷歌的做法是,任何一块数据都会同时存放在3台机器上,所以任何一台机器坏了无所谓。但是,如果遇到类似日本地震加海啸的极端情况,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都毁掉了,该怎么办,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技术,把数据中心分布到全国不同的地方,把数据切成16块,经过运算之后变成32块分别放进不同的站点,任意选择其中的16个站点就可以将数据恢复出来。这样做的冗余度与容灾备份是一样的,但可靠性高很多。而且,任意站点的数据如果被黑客窃取都无所谓,即使15个站点的数据同时被窃取也无所谓,从理论上都是无法恢复原始数据的。只有16个站点的数据同时被窃取,才有可能看到原始数据。类似的机制在通信领域就有,不过对于大量数据存储而言,提出更高编解码效率的算法是最重要的。
大型云计算中心啥模样?像大型物流码头,由无数集装箱组成,每个集装箱里装着几千台最普通的台式机,通常位于寒冷的人烟稀少地区。
记者:您能为我们描绘一下大型云计算中心的样子吗?
刘鹏:将来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就像一个大型的码头,堆满了一个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里装有几千台电脑主机。而且这些数据中心,往往位于天气寒冷、土地便宜、人迹罕至的地区。几万台机器放在一起,只要有电力供应,且有光缆把信息传送出去就可以。一般来说,国外较大的云计算中心旁边,都会有一个大型发电站。谷歌最大的一个云数据中心所消耗的电力,居然相当于美国胡佛水坝所生产的所有电力。要知道,胡佛水坝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三峡工程,是美国最大的水电站。
记者:云计算中心竟然是一个个集装箱,这太让人意外了。
刘鹏:可能还有更让你意外的——谷歌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使用的就是最普通的台式计算机,这些机器很容易坏,坏了以后就会闪灯,但并不需要立即有人管,因为数据是有副本的。过段时间会来一个人,推着一车新机器,把坏的一个个换下来。然后就什么也不用做了,分布式软件系统会自动给新机器装上软件,并将之融入云平台。
国内云计算状况如何?建设100万台机器的云计算中心,每年光是电费就要50亿元——中国城市“云计算热”中不乏盲目规划,不能光追求规模,更要考虑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