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沦为笑柄
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有三面旗帜: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之一FirstSolar、薄膜光伏组件制造商Solyndra,另一面旗帜就是最近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美国锂电巨头A123!FirstSolar似乎混得还不错,但Solyndra已破产。而A123,也岌岌可危。
而这成了罗姆尼攻击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政治筹码。
Solyndra向英利等中国光伏同行索赔
Solyndra是一家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商,曾接受联邦政府5.3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但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米特.罗姆尼(MittRomney)在参观了Solyndra停产的设备之后表示,这正体现了奥巴马政府的失败。
当地时间5月31日,他在Solyndra用政府资金建造的工厂外公开演讲,并将该厂形容为“Solyndra中的泰姬陵”。米特.罗姆尼未到现场之前,活动举办方拒绝透漏演讲的地点。
罗姆尼在随后发表的演说中不断批判奥巴马政府对Solyndra提供贷款担保,并表示这是奥巴马在奖励用“纳税人的钱”支持自己的公司或个人的行为。奥巴马筹资的家族基金会GeorgeKaiser是该公司最大的投资方。
他还指出,“对奥马巴来说,自由企业就是把纳税人的钱慷慨地送给他的朋友。”
米特.罗姆尼于Solyndra工厂外发表演说
而Solyndra的矛头,则指向了中国光伏企业。
2012年10月11号,Solyndra向包括尚德(STP)在内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三家同行提出反垄断诉讼,声称这些公司的垄断行为给它造成15亿美元损失。
被告包括尚德、天合光能(TSL)与英利绿色能源(YGE),称这三家公司太阳能板的价格同步下滑,在美国售价在四年里下跌了75%。
Solyndra在一年前申请破产,称这三家公司大打价格战并操纵产品价格,让其产品无法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竞争。
A123破产令奥巴马的“美国制造”再度成讽刺
当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2011年参加由A123公司举办的电池系统展览时,他绝对不会想到,仅仅一年以后,这家全球领先的车用锂电池制造商会以申请破产保护的凄惨结局收场。同样应当感到惊诧的,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A123位于密歇根州利沃尼亚市的新电池厂落成仪式上,这位上任以后即大力鼓吹、支持新能源技术的领导人打来祝贺电话,夸耀在自己和政府的帮助下,以A123这样的新兴企业,将带领美国电池行业横扫全球无敌手。
朱棣文(左三)应该没料到A123的结局
“我希望未来当人们掀开自己电动汽车的舱盖时,将看到引擎和电池上写着‘美国制造’。”奥巴马说。他的憧憬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绝佳的讽刺。
10月16日,背负着美国能源部2亿4900万“殷切期盼”的A123公司,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同时同意将自己旗下的核心业务汽车,包括利沃尼亚以及邻近的罗慕路斯的工厂,以1亿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竞争对手江森自控。而不是此前一直在进行收购洽谈的中国万向集团。公司CEO大卫.维奥称,按照联邦破产法第十章,A123与江森自控达成收购协议是当前最能够维护企业和股东利益的决定。对于为何“抛弃”纠缠已久的万向,美国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意料之外的剧烈变故。
意料之外的剧烈变故,这种模糊的说辞,实际上也是A123这家企业自身发展史的写照。当初那个市值曾达26亿美元的锂电巨头,受累于绿色科技的命运多舛,A123电池的性价比和狭小的市场空间压倒了这位曾经的巨人,每卖一块电池,就增加一笔亏损。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A123并非不知晓这一点。然而在多次从私人、公众乃至政府得到资源之后,电池成本的下降速度依然不足以拯救企业的生存。尽管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总体保持乐观,但是A123的糟糕状况注定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除了自身产品沦为过于精致的奢侈品之外,世界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大与优秀则是A123为代表的美国电池工业沦落的间接原因。松下、东芝、LG、NEC、三洋甚至比亚迪,都比美国企业更加适应消费新电子产品的市场变化。它们对于如何无所不包地生产上到汽车、下到笔记本电脑电池了如指掌,并且成功实现盈利。其中就包括击败A123,挣美国人的钱——特斯拉用的是松下电池,而雪弗兰Volt装载着LG产品。
此时再回想奥巴马总统当初的那份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美国电池工业究竟会走向何方?至少目前,连美国能源部也给不出答案。尽管表示政府机构会继续向国内的电池企业提供支持,但把江森自控收购A123,粉饰成所谓新兴行业正常的兼并重组,实际上毫无意义。就像能源部自己说的那样,“四年之前,美国国内的先进车用电池就已经基本来自进口。看起来美利坚合众国正要被挤出这一快速增长的、战略意义重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