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20世纪的100年当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浓度从280PPM,增加到现在的将近390PPM。也就是说,每一年平均增加一个PPM,这样浓度的增加,将使得地球不堪重负,也使得人类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当前,城市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大约一半,但是城市消耗全球总能源的81%,全体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
另外一个统计,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需要的东西和排出的东西大概情况是:需要食物6000吨,需要能源大约是5万吨标准煤,需要水资源10万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污染物。
怎么办?面对如此不堪的现实,我们必须走“智慧城市”之路。
从历史与现实看,“智慧城市”也是应对城市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的内在需求。
过去100多年,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1900年,全球仅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时百万级人口的城市仅有12个;20世纪中叶,全球30%人口居住在城市,百万级人口城市数量增至83个;到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现在,百万级人口城市已超过400个,其中20个都市圈人口超过1000万。
全球城市还将继续快速扩张。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毫无疑问,城市“智能”任重而道远。
未来的“智慧城市”就是一台巨型智能电脑,它能按照规定程序自动帮我们“思考”怎样让都市生活便捷、高效、和谐。
目前,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并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
“智慧城市”可谓“钱”景广阔
有资料称,全球每年有价值15万亿美元的资源被浪费,大约50%的食物、35%的水资源、25%的电力,由于输送系统等因素从未送达到消费者那里。
此外,还有一个数据,不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的城市,交通堵塞会耗费掉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3%。目前,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因此,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而且更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新模式。
有经济学家称,“智慧城市”就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80%,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7500亿元至1万亿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达到15%以上。
还有专家称,“智慧城市”就是一个体系的变革,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倍到3倍。这就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的建成,还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有利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
由此可见,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和谐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已成为现在的一个世界性的迫切课题。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仰赖于“智慧城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