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仍无明确时间表
虽然此次官方对诸多问题给予了明确答复,但智能电网发展的具体时间表目前仍未可知。
“知易行难,目前智能电网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吴云对本报记者表示,“就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储能技术与复杂信息处理技术仍有待提升。”
据吴云介绍,储能经济性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源于技术成熟度不够。例如,目前抽水蓄能的单位千瓦造价在4000—5000元之间,其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用于储能的锂电池容量成本在5元每瓦时左右,如果按照日调节性的抽水蓄能电站功能配置储能电站,那么其造价将超过3万元,同时它还存在使用寿命较短和污染问题。在复杂信息处理上,电力系统在线仿真技术运用起来也存在一定挑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还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之外,智能电网目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是体制问题,“比如,智能电网中的电力互动与需求侧响应环节都牵涉到电价,但目前我国电价归发改委价格司掌控,并不能说变就变。”
正因为此,国家能源局才在智能电网发展思路上着重提出“理顺发展机制,多方共同推进”。
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将开展第一批智能电网试点工作,具体包括建立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信息库、确定21个智能电网试点、研究智能电网技术适用范围和标准体系、探索有效经济补偿模式和投资回收机制四项内容。
“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电改也好,市场化也罢,智能电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在政府已经表态,各种政策也将出台,我们对此还是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