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踪、互动,是智能电网对电力设备的要求。但所有人都很清楚,这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实现。蔡国雄因此希望,电工企业“至少现在要做到,每个电力设备有一个独特的IP地址”。这样,至少能让运行管理人员辨识每一台不同的设备。
蔡国雄的话,让在场的设备企业看到了产品与真正智能的差距。一位企业代表向专家发问:“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是企业的技术实力不足,还是产品前瞻性不够?”
专家们认为,电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是问题产生的一大根源。只有服务意识上去了,电工企业才能跟上用户的发展步伐。
这里的“服务意识”,不是指售后服务。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说,所谓的“服务意识”,就是电工企业要考虑用户所想,自觉满足用户不断进步的要求。
以变压器为例。建设智能电网,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在线监测,以便实时了解其运行状态。当前,在线监测的方法一般是在变压器内特定位置安装传感器,但是至今,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考虑在制造设备时预埋传感器,或者为用户安装传感器预留空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黄强在研究电气化铁路技术时,也有过类似经历。“在做研究时,我们希望企业提供小而精的设备。小,不是指设备体积小,而是生产批量小。但很多企业说提供不了。比如我们需要100个部件,企业说做不了,只能1万个起订。”
对于服务意识的欠缺,企业代表认为有客观原因。很多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做起,保留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计划”概念。再加上这些年来电网建设一直火热,多数电力设备产品供不应求,延迟了企业从“计划”向“市场”的观念转变。
在服务意识上的“计划”概念,是企业的思维方法问题。除此以外,陆燕荪还提到了企业的研发环境问题——“产学研”结合,却没有“用”的事情,显然是不足的。
“产学研”是我国企业科研的重要方法,很多科技成果由此产生。但是“产学研”与“用”往往是分离的,“产学研用”在我国尚未普遍开展。
事实已经证明,“产学研用”更加有效。2008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曾召开座谈会,总结特高压设备研制经验。与会的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国家电网公司专家以及电工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产学研与用相结合,是最为重要的一条经验。
陆燕荪说,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变化的不仅是多了一个参与方,还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从做什么就让客户买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做什么。专家希望企业将来能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客户未来需要什么,企业现在就要做什么。
设备“智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