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弃风加剧!谁的烦恼?谁的问题?又是谁的成本?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张树伟 谢茜  2016/5/6 16:20:35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导语:弃风问题持续多年悬而未决。细算这背后的经济成本,也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015年是风电弃风加剧的一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相比2014年下降172小时,平均弃风率接近15%。其中,甘肃、新疆、吉林弃风程度达到1/3之多。风电与光伏相加起来在整个发电量中占的份额增加了0.7%,但总量仍不到4%。

与此同时,全国总发电量与用电量增长只有0.5%,这显示了电力需求增长的乏力。这种情况下,陆续投入运行的各类电源,如核电、水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对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由于缺乏显性的竞争规则(比如短期基于边际成本的报价与共同出清市场),特别是缺乏电价的有效传导机制(否则,在供需如此过剩的情况下,电价水平应该大幅跌落,甘肃等地区一年有很多时段上网都会是零电价),这种争夺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政治角力,“做蛋糕”的市场进化与变化问题,变成了基于各种非经济效率标准的“分蛋糕”。由于煤炭的严重过剩,保证煤炭的销量、从而保证煤炭企业生存,成为了部分利益主体的追求。这成为了2015年压缩风电市场份额、乃至缩减补贴额度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变化,往往被冠之以“风火交易”、“直接交易”的名义。

目前,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然不具有商业化自主发展的能力,其成本的下降潜力需要优惠电价的支持才能打破“死锁”,这是全社会付出的短期成本,被加在了大部分的消费者身上。根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风电享受固定优惠电价,但是在操作中似乎有变成“固定奖励”的趋势(大致是0.25元/度电左右),要承担市场波动风险,这一成本分摊从法律视角来看是有问题的;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增多,火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启停数、循环次数都会增加,这也意味着成本,而这一成本如何社会化却仍旧不甚清楚,缺乏价值标准与机制安排。

本文将在这几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并在最后指出,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数据的公开,是更好理解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电力需求不旺”、“风电弃风加剧”不构成原因与结果

严重的弃风限电成为政府、学界、工业界与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理解弃风的原因关系到可能的解决方案的具体形式。对于弃风的原因诸多报道与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电力需求不旺是客观环境,将其作为发电弃风加剧的原因却是不合格的。

从一般性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原因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原因,是在于它可以指向潜在的解决方案;而电力需求不旺显然不具有指向解决方案的功能。发达国家的用电负荷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饱和,甚至以每年1到几个百分点的速率下降,可是为什么美国5年间风光份额从2.5%上升到接近5%、德国更是占到总发电量的30%,它们的弃风程度并没有随需求形势而变化,甚至还有大幅的改善?只能说,在需求不旺的环境下,既有的问题得到了更充分的暴露,并且由于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试图通过控制整体上的发展节奏,以缓解问题的思路也是一种“掩盖”与推迟问题暴露的思路。这种思路,对于正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尤其是不合适的。它可能中断正处于连续学习过程中的先进技术。

风电优惠电价不是因为风电清洁,而是要解决技术学习中的市场失灵

从技术特点看,风电与光伏都具有通过研发、技术外溢以及“干中学”取得成本下降的潜力,前二者可以归类到技术创新的推动,而后者可以归为市场的拉动。在初期成本高昂的阶段,没有足够市场容量,成本下降的过程就不会启动,很难形成足够的、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推动市场规模也可以激发成本下降式的创新。

也就是说,风电具有成本下降的潜力,但是这种潜力的释放需要借助额外政策。因此,保证足够的激励是关键。优惠电价作为一种补贴,是提高风电市场份额的主要政策工具。对补贴强度削减的意愿如果超过了实际的成本下降的节奏,那就将意味着通过装机扩大引发的技术学习效应的中止。这对于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有害的,极有可能导致一个产业成熟期的推迟,甚至是夭折。这对装备制造业是个很大的隐患。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