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毛刺”电?赵春江让记者注意逆变器上的实时发电功率读数:784瓦、761瓦、1494瓦……几乎每秒读数都在不断变化,且上下波动可达一倍。“如果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光伏系统接入大电网,这样的功率变化,是大电网无法承受的。”他解释,如果用精密仪器记录,还可发现更短时间内的功率变化它们就像毛刺一样,这种“毛刺”电影响了供电质量。
超级电容、蓄电池等就是用来去“毛刺”的,就好像河流的蓄水池,水丰浪大时储蓄起一部分,当枯水时再放出一些,使整体水流趋于平稳。
不过,目前这些设备还没联上网,因为它们还需要一套软件来控制。赵春江身边有一位博士相助,专门搞这方面的研究。他说,这套控制软件编写难度很高,因为它对灵敏度要求极高,“毛刺”电往往一秒内就会冒出好几次,电容、电池一定得及时反应才行。目前世界上仅日本开发出一套,但功能尚不完备,且要价几百万日元,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发。现在,赵春江先想了个“土办法”在微电网上接了个小风扇。一旦“毛刺”电出现,小风扇就会转几圈,消耗掉过高的功率。“它不转对我生活无碍,它转了通风更好。”他认为,今后的微电网中少不了这么一个有用的“小角色”。
新生态新挑战
7年前尝试个人在家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赵春江的想法比较简单:呼吁再多,也要有人动手实践,我就来试一下。这些年,他也碰到了许许多多问题:邻里不理解、发电成本高、送电入网还倒贴电费……
这些问题也促使了他不断思考:楼宇、小区建太阳能发电系统,该采取怎样的模式来分摊成本、共享收益?几年的回收投资周期老百姓较能接受?
当然,他的行动也推动了一些现有供电体制的改变。曾有供电局的人找上门,与他商量收购太阳能所发电能的价格。“当时他们提出两个价格依据,一是国家发改委2011年1594号文件定出的每度电1元的价格,另一个则是可再生能源上网补贴价,是在原电价上加上0.35元到0.45元。”他说自己并不在意这笔钱,但如果真收到,将有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