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厦门智能电网建设“风雨兼程” 30年电网规模扩张74倍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2011/12/20 14:51:43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2月19日,国家电网福建厦门电业局技术人员对厦门市滨北片区电网建设进行倒排施工计划。今年3月,厦门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共6个城市正式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全国第一批城市高可靠性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厦门选取滨北片区作为建设区域,示范区建成后,区内用户平均年停电时间约为2.63分钟,比现在减少约86.7分钟。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时间回到30年前,在那个连家家亮灯都困难的年代,有谁会想到在厦门经济特区30岁生日时,充足、可靠、智能的电力,让厦门这座城市变得如此惬意。

30年,电力改变了这座城市。

很难想像没电的日子

快60岁的仲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人了,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用电,还真让人一下子仿佛进入了那个年代。

仲先生说,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多就一盏15瓦的电灯,灯光是昏暗昏暗的,但这一点点光明也不是时常能享受得到的,一到用电高峰期就经常出现停电的现象。那时一些富有的家庭里有的有装一两盏日光灯,日光灯发出的那种光芒,真是让人羡慕啊。那时每家都装个电表是很难的事,通常是几家合起来用一个三五安的电表,那时家庭用电量不大,合着用也足够了。

特区建设开始后,百姓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仲先生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在普通家庭中常能见到,日光灯也普及了,但是使用这些小家电时还常常感到电力不足。比如在晚上七八点的用电高峰期,想打开日光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没有足够的电力,日光灯的启辉器是开不了的。

居民用电难,企业也如此。张银源曾经是厦华电子综合部的一名负责人,他回忆起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1984年初,他们在南华路租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室,因为厦华的生意合作伙伴中不少是香港、台湾地区的商人,这些台商、港商有吹空调的习惯,他们就想要在办公室装上几台空调,但为了保障空调用电,费了不少的劲。因为当时电网供电能力太低,高功率空调一开,周围整片区的居民用电就受影响,为此,厦华的老板还亲自去申请专门的变压器呢。

1984年,厦华搬进了湖里工业区,成为了湖里的第一批企业。当时正是电力基础设施大建设期间,加上又是架空线路供电,所以停电是常有的事。"每到停电时,我们就提心吊胆,因为一断电主板被烧坏了,一损失就是上万元,为此我们每天都得把电盯得紧紧的,那可是关乎企业生产的大事情啊!"

没有电就办不好经济特区

历史,记载下了真实的蹒跚,也同样纪录下翻天覆地式的巨变。

特区建设开始后,尽管厦门是福建电力重点保障区域,然而,福建的电力先天不足,"水大火小",每年枯水期,电力供应不足就像一道无形的绳索羁绊着厦门前进的步伐。有时用电高峰期要拉下十多条馈线,部分工厂只能"停二开五"。不要说发展,就是当时现有的经济总量,捉襟见肘的电力也难以支撑。因此,厦门经济特区初期的项目引进,加了个"用电用水少"的特别条款。

80年代初,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厦门视察,他留下了一句话:"要办好电,没有电就办不好经济特区。"

从此,厦门人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1984年,厦门第一座也是闽南第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李林变电站投入使用,厦门电网升压到220千伏运行,厦门的供电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次年,为了解决特区的备用和应急电源,厦门安装了3台各2.5万千瓦的燃气发电厂。

1989年6月,厦门第一条220千伏的李林变电站至半兰山电站陆、海电缆工程投入运行,其中海底电缆部分是当时国内第一条电压等级最高、长度最长的海底电缆。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